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美食 >都江堰市美食
都江堰市美食
更新时间:2025-05-25 02:29:20

1:都江堰市美食

1、尤兔头:尤兔头位列成都地区四大兔头之首,已经发展为都江堰的招牌美食,去到都江堰的人一定要前来尝尝。尤兔头始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精选上等鲜兔头,码味去腥,文火卤之,火至九分,凉搁在侧,待客人点食之,再加入祖传秘制卤料锅中冒热,起锅加料,拌成五香、麻辣两味,食客可以根据自己口味而选择。

2、葱葱卷:葱葱卷算是都江堰的土著小吃,要问何时开始盛行,就连本地人也说不清楚。但在五桂桥街、三方半巷子等地,“葱葱卷”的队伍就占了半壁江山。没有正规店面,在街边几张矮桌椅坐下,老板就会端上一碟面皮,几小碟萝卜丝、莴笋丝,卷好蘸上秘制调料,塞进口里,舌尖上分泌出麻辣酸甜的滋味。

3、渣渣面:渣渣面是川西地区一道有浓郁川西风味面食。做法是将煮到八分熟的面从锅中捞出,不带一点水分,然后趁热撒上由炒花生、芝麻、糖等磨碎制成的配料,满满地盖住面条。吃前用筷子搅拌一下,香喷热乎的味道简直让人食指大动。

4、冰粉:对于都江堰的土著来说,在曾经物资匮乏的童年时代,夏日里来一碗,是最雀跃的事儿。如今在都江堰街上,还能听到隐约传来“冰粉,又冰又甜的冰粉”的叫卖声。价格很便宜,就在红糖水里加上西瓜粒、杨梅等果脯,也许味道不如从前,吃份回忆,清凉一下也是好的。

5、白果炖鸡:这是青城山的一道名菜,也是不论季节的基本款菜式。当地盛产白果,传统做法就是剥去白果外面的硬壳后,取里面淡黄色的果核跟土鸡炖煮在一起。成品的鸡汤颜色白润、肉质鲜美,加上清香软糯的白果,特别滋补养生。青城山几乎所有的馆子,大到考究的酒楼,小到后山的农家乐,都能尝到这道菜。

2:都江堰对四川有什么影响

1、都江堰对四川地区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水利工程,从古至今历史久远,是出产石料和木桩的最大供应地区。

2、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3:都江堰原理

1、都江堰的原理: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故意留出的一段凹槽。所谓的堰,和堤的共同点是拦水。但其别就在于,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而堰,就是又拦水,还又让水能漫过去。飞沙堰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宝瓶口很狭窄,在丰水的季节,内江的水位必然涨得很高,那么,高出来的水,就全都从飞沙堰漫过去,流回到原来的水道,也就是外江了,这就保证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原。另一个妙用在于,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型”的,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到半挡着的玉垒山体岩壁,就会翻滚,下层泥沙翻上来,翻过飞沙堰,翻到外江里。这又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据说几吨重的大石头都会翻滚过去。

2、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时间,是在秦国统一中国的前夜。当时秦国先已经吞并了蜀地,于是有个秦国大臣就给秦始皇出主意,以蜀地为中转站,然后沿长江东下,抄楚国的后路灭楚。然后就任命李冰为蜀地的郡长,负责经营蜀地这个中转站。

4:都江堰飞沙堰讲解词

1、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2、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3、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5:都江堰导游词

1、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我是你们的导游。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最后我们在离堆公园门口集合登车。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以免走失;同时,希望大家记号我们的停车位置和车牌号,以及我的联系方式。

2、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区概况。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蜀郡首李冰率民众耗时约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并且依然发挥巨大效益的无坝引水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3、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现在我暂且不讲飞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讲宝瓶口怎样控制水量。重点给各位讲讲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鱼嘴。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于江心位置形如鱼嘴的就是鱼嘴分水堤。鱼嘴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三大基础,我个人对它做一个总结,就是巧夺天工的一个“巧”字!

4、第一个巧:分四六,平涝旱。大家请看,面对滚滚而来的岷江水,河床中央的鱼嘴将它一分为二:一条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一条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当年李冰特别将内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于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宽度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这样一来,岷江水流量小的时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到了洪水季节,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宽广的外江就会容纳近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这种功能就是二王庙石崖上刻着的六个字—-分四六,平涝旱。

5、鱼嘴的第二巧,就是它发挥了排沙排石的功能。由于都江堰处于岷江中游,所以,上游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河水在弯道处的环流原理,江水冲击在弯道的崖壁上会产生漩流,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表层;并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自动被带到外江而不会进入内江。同时,鱼嘴又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因此 80%的沙石就会从这里排走,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6、第三个巧:中流砥柱。大家设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两千多年前,眼前这个固若金汤的鱼嘴堤坝是用什么材料构筑的呢?李冰巧妙的使用土石和装有卵石的竹笼,互相连接,形成堤坝。因为用料简陋,历朝历代有不少人想要改变工程用料。元代官员曾在鱼嘴这一关键部位铸造一个一万六千斤的铁龟;明代地方官又以铁牛镇守鱼嘴,但是都被洪水冲走,以失败告终。直到明代御史卢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时提出,只有李冰用竹笼装卵石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刚的自然规律。把竹子编成竹笼,用竹笼装卵石,层叠堆垛,连接成坝才能减少堤坝断裂的可能,加上卵石之间的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也就减少了溃坝的危险,从而形成既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同时,由于工程修建时不追求一劳永逸,取材因陋就简,所以每年的岁修又可使都江堰实现持续更新,体现了因势利导朴实无华的东方思路。

7、当然,仅有鱼嘴的作用是不够的,都江堰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