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虎戏,自然站立,然后俯身,双手着地,用力向前跳跃同时吸气,落地后稍停,身体后缩并呼气,重复三次(此动作活动幅度较大,可量力而行)。跳跃三次之后,双手先左后右向前移动,同时双脚向后移动,头尽量抬起(吸气),稍停片刻可将头放低向前视(吐气)。
2、鹿戏,和虎戏中一样四肢着地,头先向左转,尽量向左后看(吸气),停留片刻,恢复原位(呼气),同样的方法头向右转,重复左转三次,右转两次。先抬起左腿,然后左脚尽量的向后伸(吸气),停留片刻,恢复原位(呼气),同样的方法抬右腿,重复左腿伸展三次,右腿伸展两次。
3、熊戏,仰卧,双腿膝盖弯曲供起,同时双脚里离开床(最好不要在冰凉的地面上),双手抱住膝盖,头用力向上,使肩膀背部离开床面即可(吸气),好像做到一半的仰卧起坐一样,略微停止,先以左肩落到床面上(吐气),然后继续头颈用力向上,恢复刚才的姿势(吸气),这次以右肩下落(吐气),如此左右交替反复各七次。起身,双脚放在床上,膝盖弯曲,就像坐在草坪上的姿势,双手反别按在左右两边,抬左手和右脚,用左手和左脚撑起身体,稍稍离开床面即可,然后换为抬起右手和左脚,反复片刻即可。这里的动作不宜过快,以免手腕受伤。
4、鸟戏,自然站立,吸气同时抬起左腿,双手向上抬起至水平,像十字架的形状,尽量扬起眉毛,鼓足气力,好像自己要飞翔一样。呼气同时左脚回落地面,双手同样回落。同样的方法,左右交替,各重复七次。坐下,弯曲右腿,双手抱住膝盖,将右腿靠近胸口(吸气),稍停恢复原位(吐气),同样的方法,左右各七次。
5、猿戏,可以找一个结实的门框,双手抓握门框,使身体悬空,做引体上向(向上吸气,向下呼气),重复七次。先用左脚背勾住较为结实的横杆(门框有点危险),双手放开,头和身体随之向下,成倒悬姿势,稍停,身体向上,双手抓住横杆,换位右脚,反复左右交替各七次。
五禽戏的动作顺序与五行相关,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新编套路的顺序依次是虎、鹿、熊、猿、鸟。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华佗(约145~208年),出生在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其一生著述颇丰,但均亡佚。今传《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托名之作。华佗弟子中著名者有吴普、樊阿、李当之等人。其中,吴普著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而樊阿则擅长针灸及养生,据传他活到100多岁。
1、华佗“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猿、鸟和熊。
2、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华佗(约145-208),出生在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其一生著述颇丰,但均亡佚。今传《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托名之作。华佗弟子中著名者有吴普、樊阿、李当之等人。其中,吴普著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而樊阿则擅长针灸及养生,据传他活到100多岁。
3、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江苏师范大学为五禽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4、《养性延命录》中的动作说明
华佗在《庄子》“二禽戏”(“熊经鸟伸”)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其名称及功效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南北朝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陶弘景在该书中,不但对五禽戏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行了描绘,而且提出了五禽戏的锻炼原则——“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
1、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引导人体动作,以达到健身目的的一种运动。“禽”在古代泛指动物;“戏”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五禽戏,又称“五禽操”、相传是由东汉华佗所创。
2、五禽戏不仅有助于健身,还有治病的功效,而且简便易学,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3、五禽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五禽之戏,之后由此繁衍出的流派甚多。功法的侧重点有着眼于气、外、动、静、刚柔、柔劲、导引按摩”等等的不同,风格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