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适量黄豆。
2、把黄豆洗一下,捞出来晾干。
3、干锅(不用放油)炒豆,小火不停的翻炒。
4、炒到黄豆发黄黄,皮裂开盛出备用。
5、在炒锅内倒入清水和适量白糖,中小火一个方向不停搅拌至糖浆全部冒出粘稠的大泡泡。
6、转小火,倒入刚才炒好的黄豆拌匀。
7、取适量淀粉均匀的撒在裹满糖浆的黄豆上。
8、小火翻炒片刻,关火,再翻拌均匀即可。
1、剃龙头:民谚道“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在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会使人鸿运当头。借龙抬头,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则寓意辞旧迎新。
2、吃龙食:二月二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等等,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祁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3、祭祀龙神、土地神:二月二这一天,北方多祭祀龙神,南方沿海地区会祭祀土地神,希望通过敬龙祈福,保佑一年五谷丰登。
4、摆围仓:二月二摆围仓是勤劳的象征,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粮食都找出来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地的大丰收。
5、引龙线:引龙线是山西特有的习俗。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挑水,以免带回龙卵。晋北地区这一天,早上太阳未出,家家户户提一把装了铜钱或硬币的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汲水后,随走随倾洒一条水迹回家,将余下的水和钱全部倒入水缸,意味一年发财。
1、“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2、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在二月端,二月的月建为卯;“卯”是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在农耕文化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福纳祥、驱邪攘灾的日子。
1、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常的时间猪头是不能随便吃的,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
2、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改善伙食,每天饭菜都要见点肉,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初一吃饺子,破五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过,年也过了,节也过了,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这猪头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龙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宫,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所以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
3、农家杀年猪,多在正月里基本食尽,“惟余头蹄,于是日煮食之”,人们以猪头祭龙头,食猪头为龙抬头。人们形容龙也是从很多动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龙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鱼、凤、麟、鹿、马、牛多种动物的影子。人们用猪头代替龙头,也是这个原因。
4、“龙抬头”这天南北各地的风俗食物不尽相同,“北喜面南喜米”的习惯依旧不变。北方以卷春饼、吃饺子等面食为主,而在南方,米饭、咸粥等稻谷类食物成了桌上的主角。 这天要吃有“龙”字的食品来沾“龙气”:吃猪头叫吃“龙头”,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炸糕叫吃“龙胆”,吃黏糕叫吃“龙腰”,吃菜团子叫吃“龙蛋”,吃米饭叫吃“龙子”。
1、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2、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3、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