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诗玛,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1、葫芦丝是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的乐器。
2、葫芦丝的结构为: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低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把它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
3、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长鼓舞(瑶族舞蹈)一般指瑶族长鼓舞 中国瑶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
1、朝鲜族长鼓。
朝鲜族长鼓也叫杖鼓、两杖鼓,这种长鼓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鼓型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呈圆筒形,两端粗而中空,中段细而实。
2、瑶族长鼓。
瑶族长鼓在古代被称为“铙鼓”或“铳鼓”,是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这种长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鼓身长83厘米左右,呈长筒型,多以燕脂木制作。
3、福州狼串。
福州狼串这种长鼓也被称为“狼帐”、“狼杖”、“福州长鼓”,它和朝鲜长鼓、壮族蜂鼓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细腰鼓类乐器的遗存,多用于闽剧伴奏和福建民间器乐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