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色上网需要我们上网时要有目的性,寻找自己需要的有用的健康的信息。需要我们浏览的是健康的信息,同时在上网的时候很有可能随时弹出不健康的信息,但不要因此而受到诱惑,保守自我,不受伤害。
2、同时下载的信息对自己应该是有用的,至少是不会有害的,应该从正规的网站下载信息,比如你需要一些文章,可以到百度文库下载 。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要体现民主,不要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言论,要学会用文明语言。
1、青少年如何绿色上网主要在于和青少年的沟通,家长首先也要会上网,和孩子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引导孩子正确上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为了适应校内外交流展示的方便快捷,我校的校园网建设工作也日趋完善,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学生们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每个学科、部门也都可以通过校园网来进行交流,真正达到资源共享。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
2、我们也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有些青少年过度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并引发出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这已经引起公安机关、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学家的普遍担忧。于是有的学校或家长“谈网色变”,干脆不让孩子上网。饮鸠止渴固不可取,因噎废食同样是倒行逆施。怎样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上网行为也就变成了一个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而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了。
1、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2、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3、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4、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5、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6、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7、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8、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9、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10、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1、种植银杏树要使用优质的苗木,一般根系生长越发达生长状态越好。要是小苗木的根系变成了黑色就不要再种植了,就算种植也不会成活,树干笔直且分枝在3厘米的树苗最好。种植前要准备好肥沃的栽培土,并将树苗栽种上。刚种植上需要5-7天就浇一次水,避免太干燥影响其生长。
2、播种的方法需要在秋季就采收种子,将它的种皮去掉等到冬季或来年春季播种。在播种的时候要把种子的胚芽横着放进土中,并覆盖一层三到四厘米的土,等幼苗生长到一定程度进行移植即可。
3、种植银杏树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不过想要让它生长更好,就尽量使用土质肥沃且排水好的土壤。栽培土最好是中性的或者是微酸性的土,不要使用碱性土,对植株生长没有帮助。
1、读诵,感受语言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小学阶段的小古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读诵既能让学生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又能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日积月累,还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小古文教学时应重视读诵积累,让学生在读诵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体会古文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古文。
怎样的读诵能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进入到文言文美妙的世界中去呢?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教师可以通过范读的方式进行熏陶,让学生感受小古文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小古文与我们的语言习惯不同,深奥难懂,刻意地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字词句的意思,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小学阶段可以采取不求甚解的读诵法,不必关注个别字词的意思;还可以采用想象读诵、分角色读诵等多种方法,如读诵《两小儿辩日》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两小儿进行辩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俗语道出了小古文的学习方法。可见,读诵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是理解文意、思想的前提。
2、问思,掌握学习方法
高效提问能开启思维之门。有一定深度和挑战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静思细想,学生的思维会经历“愤悱、碰击、迷茫、开朗”的过程。最终,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提升。
问思,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教师点拨问,学生思考和回答;二是学生质疑。小古文教学中,对字词的理解可以先由学生质疑,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互助、向教师请教等方法解决。小学阶段的小古文,学生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对于文意、主旨、精神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采取教师点拨问、师生共同质疑的方式完成。教师的点拨问也是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一种示范,让学生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从而打开思维之门,理解文本的意图。如《两小儿辩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开始提问:“两小儿的观点各是什么?两小儿的观点为什么会有所不同?辩的结果如何?”学生在“提问—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就可以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此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追问人物形象:“你认识了怎样的两小儿?”会问、能思,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升。
3、悟仿,提升情趣能力
悟,即悟出文章思想,悟出人物形象、精神,悟出道理……仿,即仿写,情景再现,也指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悟仿,能让学生从小古文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得到精神上的提升。
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可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延伸。可主旨探究;可语言比较;可人物形象比较,如教学《菊》,可以延伸到《荷》,两者进行比较阅读;可情景再现,如学习小古文《芦花》中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这两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尝试口述一下这样的美景,然后再配以视频再现相关情景;可补白、仿写,如学习《杨氏之子》中“此(杨梅)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学生可以进行思维冲浪,将其仿写成“未闻金橘是夫子家果”“未闻章鱼是夫子家鱼”……最终都能达到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
4、读诵、问思、悟仿能有效地让古色古香、纯朴典雅的小古文真正走进学生的思想深处。不过,小古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