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元宵”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中间夹糖馅,到了宋朝,称其为“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后来,由于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因此,北方人称之为“元宵”,南方则称“汤圆”。
2、不论是北方的“滚”元宵,还是南方的“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1、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2、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1、正月十五不是法定节假日,法定假日是: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2、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1、元宵、汤圆虽然味道好,但也不能多吃。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圆都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油脂,但却缺乏营养素,除了热量和糖外并没有太多其它营养。这样的食品首先是不适合当早餐吃,除了缺乏营养外,还因为人早起时胃肠道功能是最弱的,而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圆,外皮的部分都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汤圆很容易消化不良,出现泛酸、烧心等情况,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2、除了早餐不适合吃元宵汤圆外,究竟该什么时候吃元宵、汤圆还有很多讲究。专家建议,最好也别把元宵当正餐,上午早饭后九十点钟或者下午加餐的时候吃点元宵还可以,但每次吃个一二两也就足够了。在吃元宵、汤圆的同时,不能再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还要减少其它主食的摄入,一般来说是吃三个元宵或汤圆就要减去半两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觉的时间离得比较近,最好也别吃元宵、汤圆,否则前面说过了,这类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3、一些胃肠道弱的人在吃了元宵后就会出现泛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问题。因此吃元宵不能吃太饱,吃完后也不要马上就躺着,最好活动两小时以上再睡觉。
1、烧香拜佛
条件允许的朋友可以在这一天去寺庙里烧香拜佛,正月是一年伊始,上香祈福效果显著,这一天拜佛上香,祈福一年顺畅平安。最好的上香时间是上午7点—11点,其次是11点—15点,15点之后就不要再去上香了。在家有供奉佛菩萨的,亦可在家上香、添灯、祈福。
2、参加灯会
在元宵佳节那一天,你可以和朋友或者家人,结伴一起去热闹繁华的地方走走,参与元宵节的观灯、猜谜、庙会等活动。
3、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4、约会相亲
十五是月圆之时,传说月老会在这一天为有情人牵起红线,因此单身的青年朋友们可以在这一天,邀约上心仪的对象,一起去看看电影、参加聚会等等,如果有相亲活动也一定不要错过,借助着天地的良好磁场,很可能就会得到良好的姻缘。
5、灯火通明
在元宵节那晚,可以把家中所有的灯都打开,让家中灯火通明,门前挂上红灯笼,照亮门前的路,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道路光明,红红火火。
6、扔掉杂物
风水布局最忌破损和杂物,这天可以仔细检查家中或办公室的家具、照明等物件,家具如有破损要及时修理或丢弃,有任何灯具无法点亮也要及时更换或修理,不然容易影响事业或财运。
7、确定吉位
今年流年财位位于中宫位,也就是住宅中央位置。想要催旺财运的缘友们,在此方位可摆放招财法器,如:貔貅台、紫晶洞或大盆绿色招财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