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圆明园。
2、圆明园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3、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1、五月之所以会被称为毒月,是因为,在这一月里很多疾病容易被激发,而且一些细菌病虫也开始大量滋生,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并存的一个季节。
2、《黄帝内经》中说:“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因为五月是阳气暴涨的月份,正因本月阳气才开始暴涨,造成了阳极生阴,故五月阳气虽很旺盛,但有衰落的迹象,故说阳气衰余五月。而在这个时间,身体的抵抗力是最弱的,所以一些传染病会多发,比如手足口病、湿疹、妇科疾病等等。
3、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在农历五月的时候,五毒聚生,鼠虫蛇蚁等毒物开始产卵、生长,细菌、病毒也开始高速爆发,这是因为农历五月的气温加上梅雨季节积攒的湿度,适合细菌和病毒的传染。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是:五月到,天气燥,五毒行,不安宁,是风寒暑湿燥火并存的一个季节,也就是最能影响人体健康的一个季节了。
4、此外,五月也被称为“五毒月”,除了时间是在农历五月,还因为五月是蝎子、毒蛇、蜈蚣、蟾蜍、壁虎等民间盛传的“五大毒物”(简称五毒)出没的时期,所以有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5、在每年端午的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所以人们会在日午前的屋角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与此同时,还会将灰尘垃圾扫于室外,以净其室。
6、在中医看来,我们的体内有很多的毒素,凡是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不良作用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毒”,例如瘀血、痰湿、寒气、食积、气郁、上火等等,在五月要注意养生,才能不让这些毒素在体内进一步恶化,清净饮食对人体的长久健康有益。
1、中国早期的指南针也被称为罗盘,由于磁性指向工具常常被置于一个标有方位的地盘之上,因此早期指南针也被称为“罗盘”。今天的社会生活也许不会让人感到指南针的必要性。但正是在指南针的指引下,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海外开辟了一个又一个贸易市场,使近代世界联成一体。正是在指南针的指引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航行需要辨向,但在茫茫的大海上、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中、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人们只能凭太阳和北极星辨向。若是乌云遮住了星空和太阳,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古代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解决了这一问题,尤其为海上远航创造了条件。
2、远古时期中国有所谓“指南车”,它通过齿轮传动使运动车子上某物保持固定指向。指南车纯粹是一种机械装置,与指南针没有什么关系(除了均为指向工具外)。指南针的基本原理是磁针的指极性。中国人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就已认识到这一点。《韩非子·有度》中提到“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表明那时已经有了磁性指向工具,而且被称为“司南”。公元1世纪初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有关于司南的详细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表明司南的形状象一把汤匙,有一根长柄和光滑的圆底。司南由磁石制成,静止时长柄所指方向为南方。司南可能是最早期的指南针。由于磁性指向工具常常被置于一个标有方位的地盘之上,因此早期指南针也被称为“罗盘”。
1、黄河别称:母亲河、河水、浊河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称其为“母亲河”。
2、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
3、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