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扫尘。“尾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这一风俗依靠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欲望和辞旧迎新的乞求.每逢春节到临,家家户户都要扫除情况,清洗各类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天井,掸布掸子垢蛛网,疏通明渠阴沟。
2、贴对联。对联也叫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不管城市仍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年夜红对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平易近间人们还喜好在窗户上贴上各类剪纸——窗花。窗花不但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氛围,也集装潢性、赏识性和适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事一种很普及的平易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爱好。春节贴“福”字,是我国平易近间由来已久的风尚。为了更充实地表现这类神驰和祝贺,有的人将“福”字倒过来贴,暗示“幸福已到”“福分已到”。
4春节的由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年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年”、“过年”。
1、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通过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发展健康的情感。幼儿园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挖掘其中蕴涵的优良德育资源,对幼儿进行节日启蒙教育,从而增强幼儿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兴趣,让其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培养幼儿敬老、友爱、善良、勤劳、勇敢等健康情感与品德。
2、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提高了,交往合作的成功,又会大大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
3、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仅在于从小训练手的灵巧性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而且由于动手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的发育紧密相连,通过手的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积极思维,从而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园互动,家长和教师教育理念的沟通,教育行为的一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5、我国的传统节目活动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尊老爱幼,追求和平,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意义重大。
1、壮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
2、牛魂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
3、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过去这个节日忌讳用鸡作祭品,只能用鸭或鹅祭祀,尤以鸭为主,这个节日甚至因此也被称为“鸭儿节”),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
4、“三月三”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时期,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教活动,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