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轻柔地反复地摇摆孩子。这样的动作有助于抚慰孩子,让他们平静下来进入梦乡。将孩子放在摇篮里。让孩子躺在你的膝盖上,从一侧向另一侧摇摆。 或者,轻拍孩子的背部。
2、嘘嘘孩子。有时候婴儿被自己发出的噪音而弄得很不耐烦。发出稍微比宝宝更响的声音。然后随着他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语调也越来越安静。温柔地跟他说话或者唱一首催眠曲。婴儿在你的子宫里的时候他们习惯了听你的声音。因此听到你的声音他们会很舒服。
1、正确的培养条件反射,培养“见床就困”的习惯想要沾床就能睡着,首先要建立床和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做到见床就想睡。在床上不要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看手机、看电视、看书等。不困的时候不上床,等有困意时,立刻上床睡觉。如果躺了20分钟,还是睡不着,就起来做一些放松的事情,如冥想,等困了再躺回床上。通过反复训练,你看到床的时候,就会有困意。
2、增加睡眠动力,睡眠动力也称为睡眠压力,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睡眠动力越大,越容易入睡。失眠的人,可以尝试不管晚上睡眠好坏,白天除了午睡半小时以外,其余时间不补觉。每日坚持运动1小时,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能增加睡眠动力。
3、放空负面情绪,睡前冥想可帮助消除负面情绪,大家可以试试“4个7秒钟”呼吸法: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通过调整呼吸来调节睡眠。第一个7秒钟吸气,同时去感受自己的身体,从脚趾到膝盖,再到跨部、腹部、肩膀、双臂、头部,想象每一个部位都充满活力;第二个7秒钟屏住呼吸,想象身体逐渐安静、放松……;第三个7秒钟呼气,想象身体在慢慢释放掉所有的负面情绪;第四个7秒钟屏住呼吸,然后重复总共重复做几遍。
1、把你的卧室变成睡眠天堂。首先,你的卧室必须安静、黑且暗,因为黑暗的环境会促进松果体产生褪黑激素,这种激素正是控制昼夜循环的(就是你那个24小时制的生物钟)。用厚重的窗帘(或者别的什么)隔绝外界光源,借助风扇或者白噪音掩盖恼人的声音。凉爽的温度有助于入眠,所以恒温器也要好好调节。当然啦,开窗或使用电扇对室内空气循环有好处。如果室内空气太干燥,也可以用点加湿器。
2、顺从你的天性。晚上你会比较容易切换到睡眠状态,因为你的身体知道——到点了。可以随便做点什么以使在心理上做好入睡的准备。(读几页书、花个5到10分钟打理个人卫生,或者冥想一会?)每天按时上床和起床也很重要——即使是在周末。
3、保证你的床只是用来睡觉。避免在床上工作,付账单、或者看电视。如果你希望只把睡觉这件事和你的床联系起来,那么在床上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熟睡。
4、驯服你的胃。无论太饱或者太饿都会干扰睡眠。别在临睡前吃大餐,或者饥肠辘辘不得入眠。另一方面,如果你放倒的时候胃里还是塞得满满当当,那么胃酸会回流进食道。如果真的很饿,吃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小点心,可以触发大脑血清素的释放,这玩意有助放松身心。
1、建议家长可利用明亮与昏暗的光线帮助宝宝辨别醒着与入睡的环境差异,提醒家长白天可拉上窗帘减少光照度,夜晚则关掉室内灯光,仅保留一盏小夜灯供夜间探视使用,若宝宝半夜醒来也不易感到惊恐。
2、宝宝睡前1个小时可以开始进行一连串ending仪式,例如:洗澡、喝奶、刷牙、换穿睡衣、说床边故事、听音乐、道晚安…,透过规律的睡前仪式,等于是对宝宝下达;“做完这些事就要睡觉”的指令,协助宝宝自然而然养成入睡认知。
3、不抱不摇,不代表完全不给予安抚,毕竟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是很需要父母的关爱,亲密的亲子关系对于宝宝的心理发展亦有正面帮助,不过安抚的方式仍应朝向帮助宝宝逐渐习惯自行入睡的方向进行。
4、无论新生儿或已习惯被抱哄的宝宝,都适合采用渐进式缩短陪伴来帮助宝宝学习自行入睡的能力。一开始家长可以采取躺着搂抱的方式,辅以言语及肢体安抚,等宝宝 逐渐习惯之后,再慢慢缩短陪伴时间以及肢体碰触,例如从一开始紧抱入睡,慢慢拉开身体的距离,以分床或分房为最终目标。
5、虽然让宝宝自行入睡的好处多多,但仍不适合使用过度激进的方式,以免宝宝受到紧张气氛干扰反而更不易入睡;在宝宝学习自行入睡的过程中,应坚守不责骂、不施压的态度,避免在宝宝心中留下不愉快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