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生活在宋代。
2、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
3、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4、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1、宋太祖赵匡胤没立太子,而是在他死后直接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据说这跟杜太后死前跟他的约定有关。杜太后临死前,有叮嘱过赵匡胤,让他将来一定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匡胤后来的确也照做了。
2、不过,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没有立太子,其实这也跟当时不成文的传统有关。自五代开始,就没有立太子的习惯,到了宋太祖赵匡胤这里,也是直接沿袭了五代的规矩。他册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同时任开封府尹,其实这已经相当于对外公布,赵光义就是未来的储君。因为在他之后的赵光义也是先封儿子为王,再封其为开封府尹,走完这个流程之后,最后再把皇位传给他。
1、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2、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宦途,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
3、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大军出征后不久,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4、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5、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1、杀弟弟,皇位很可能落在外姓人手中,到不了他儿子手中。再说,他已经明确他弟弟当接班人了,他弟弟杀他也是传言而已。
2、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后,既与亲信程玄德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
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答以:共保富贵,勿忧也!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3、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