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2、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3、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规范,结构更整齐。
4、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这种字体叫大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
5、秦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6、篆书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显然大大加强。小篆使文字规范了,但书写还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7、隶书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更大的变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8、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变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
9、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形奔放。
10、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1、《花下醉》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2、《再下第》唐·孟郊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3、《华下》唐·司空图
日炙旱云裂,迸为千道血。天地沸一镬,竟自烹妖孽。
尧汤遇灾数,灾数还中辍。何事奸与邪,古来难扑灭。
4、《塞下曲》唐·张祜
二十逐嫖姚,分兵远戍辽。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5、《下第夜吟》唐·戴衢
扰扰东西南北情,何人于此悟浮生。
还缘无月春风夜,暂得独闻流水声。
6、《竹下残雪》唐·丘为
一点消未尽,孤月在竹阴。晴光夜转莹,寒气晓仍深。
还对读书牖,且关乘兴心。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
7、《题树下禅师》唐·于鹄
久行多不定,树下是禅床。寂寂心无住,年年日自长。
虫蛇同宿涧,草木共经霜。已见南人说,天台有旧房。
8、《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0、《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唐代有个武则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个字,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2、从前,有位姓张的私塾先生,聪明绝顶。有一次,有个财主为儿子请老师,写了张布告:“本宅欲请一位教书先生,但伙食简单,酬金微薄。”许多先生看了看,摇摇头走了,他们知道这家财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啬鬼。哪知这位张先生持了布告,却笑着点点,应聘云了。大伙都说先生“鬼迷心窍”。张先生只说了句:“等着瞧吧!”便来到财主家。财主见“上钩”暗自庆幸。在谈到待遇时,他担心先生变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约,亲手画押。先生毫不犹豫地立下字据,写道:“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财主看后满心欢喜,认为占了大便宜,于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据上按了指印,笑眯眯地离开了。
1、学习汉字要先认后写,多认少写,先感知字形、记住字音、理解字义,降低书写要求。再进行笔画分解,将汉字正确的分解出笔画,便于书写汉字。
2、购买或自制识字卡片,正面为汉字,背面为拼音、译义、笔画等。
3、听写默写是检测汉字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不宜作为主要学习方法。
4、进行部件组字、编旁构字、形近字辨析训练,加强记忆。
1、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2、广义的汉字指从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隶定后的正楷字形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