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养生 >祛湿的食物有哪些
祛湿的食物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5-26 09:15:19

①祛湿的食物有哪些

1、除湿的食物通有樱桃,哈密瓜,蚕豆,豌豆,茯苓,薏苡仁,红豆,黄豆,鲤鱼,田螺,黑鱼,荠菜,水芹等等。

2、眉豆薏苡仁粥采用眉豆,薏苡仁,粳米同煮为粥,能够益气,健脾消肿,清热。

3、玉米豆栆粥采用玉米,白扁豆,大枣,能够利水消肿;

4、鲤鱼赤小豆粥,采用赤小豆,陈皮,草果,鲤鱼,大米,葱,姜,盐,胡椒少许同煮成粥,能够健脾,解毒,利水消肿。

②身上祛湿的方法

1、拔罐。

选穴: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水道及中脘(胃的募穴)。

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

2、艾灸。

胃脾除湿: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如果体内湿气很重,肠胃不适,可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施灸2—3周。养生保健可每周1—2次。

头晕头痛、精神不振:临睡前用温热水泡脚10分钟,擦干后上床仰卧,由他人将清艾条点燃,对准足底涌泉穴施行温和灸,双足每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

补肾固元:用艾条灸关元穴5—10分钟,或用艾罐灸30—40分钟。长期施灸有理气和血、补肾固元之功效,能治疗湿热滞下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及妇科疾病。治疗疾病隔日1次,连续施灸1个月。

3、刮痧。

⑴阴陵泉穴

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处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作用:体内有湿就容易感受外湿,别让体内湿邪太大,除了外散还要内化一部分。在阴陵泉穴的位置刮痧,可以起到内化湿邪的作用,还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辅助缓解腹胀、泄泻、水肿、膝痛等。

⑵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两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后,会在膝盖内侧看到一个凹陷的地方,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顶端就是血海穴。作用:可辅助缓解月经不调、闭经、气逆腹胀、湿疹、皮肤瘙痒、贫血等状况。

⑶丰隆穴

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拇指)。作用:中医认为湿必生痰,此穴位可以化痰湿、清神志,尤其适合初秋里湿邪较盛的人群,可辅助缓解痰湿诱发的胸腹痛、呕吐、便秘、眩晕、烦心、面浮肿、四肢肿等状况。

4、泡脚。

用艾叶泡脚(最好在泡脚前喝40-100毫升温艾叶水)。方法:干艾叶10到15克,与5公斤冷水同煮,开后改小火10-15分钟关,能下脚时算起泡20-40分钟(有保温瓶的话,可在瓶中长的放半支、短的放两节艾柱,用开水泡5-10分钟后,再兑水泡脚)。记住,水一定要没过脚踝,水温不低于35-42度。可连续泡3-5天(以后每星期1-2次即可),头天可多出点汗,后以微出汗则止。

5、运动。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所以,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6、饮食。

很多食物有祛湿健脾的作用,网上很受推崇的赤小豆薏米粥,还有木棉花、土茯苓、淮山、白术、扁豆、芡实、冬瓜等都比较常见,可以自由搭配用来煲汤或者煲糖水,但是糖水不宜放太多糖,因为糖滋腻,易助湿。

③怎样做祛湿的莲子粥

1、食材:莲子两把,红豆两把,薏米一把,糯米两把,水适量。

2、糯米泡在水中,莲子和红豆、薏仁泡水中半小时。

3、红豆,薏仁和莲子倒入砂锅,添上足够的水,开火煮。

4、煮了半个小时后,开锅。

5、把泡好的糯米放入锅中炖煮。

6、煮的时候时常搅拌,使得糯米粘稠。

④化痰祛湿的中成药

1、午时茶颗粒。午时茶颗粒的主要成分是苍术、红茶、广藿香、羌活、厚朴等药材组成,此药有着很好的温中化湿的功效,治疗寒湿伤及脾胃的情况,主要见于恶心呕吐、腹泻、下腹冰冷疼痛、头痛、身体酸痛。午时茶颗粒祛湿、温中、化湿的效果很好可以去痰湿之邪。

2、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等药材组成,有着很好的祛湿补脾胃的功效,主要治疗食欲不振,长期腹泻,四肢乏力以及气少懒言。能治疗脾胃功能失常导致的腹泻,免疫力低下,营养不吸收。

3、香砂养胃丸。香砂养胃丸主要的组成的是木香、砂仁、白术、茯苓、陈皮等其他药物组成,有着祛湿健脾、温中和胃的功效,对于治疗因为湿邪导致的脾胃运化失常引起的胃酸倒流。现代临床主要用来治疗胃炎、消化不良以及呼吸道感染。

4、加味藿香正气丸。主要由广藿香、紫苏叶、白芷、陈皮、炒白术、制半夏、厚朴等多种药材组成,有着很好的祛湿健脾的功效。其中陈皮、藿香有着很强的去痰湿之邪的作用,此药有着很好的化湿解表,和中理气的功效,对于内伤导致的湿滞引起的痰湿之邪有治疗作用。

5、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主要由附子、党参、炒白术等药材组成,有着很好的祛寒祛湿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因为寒湿之邪导致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小腹疼痛。现代临床研究主要将其运用在消化道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心力衰竭多种时候。

6、平胃丸。平胃丸主要由炒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及其他药材组成,有着燥湿健脾的功效,主要能治疗因为脾气虚导致的湿气阻滞,引起的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现代主要将其运用在胃炎、胃痛、胃酸、胃胀多种胃病使用。

7、保和丸。保和丸中有着焦山楂、茯苓、陈皮等药材组成,有着很好的祛湿消食、和胃健脾的功效,对于治疗因为湿邪导致脾胃虚寒,引起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现代研究确定了其可以帮助消化,止泻,调理脾胃之气。

8、健脾丸。健脾丸主要由炒白术、人参、陈皮、麦芽等多种中药组成,其功效有治疗肝脾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湿邪入体引起的胸闷气滞胁肋疼痛,肝气不足导致的疲惫身体乏力懒言。现代有着治疗恶心呕吐,腹泻,胃脘饱涨的功效。

9、木香顺气丸。木香顺气丸主要由砂仁、醋香附、甘草、厚朴、陈皮、木香等多种中草药组成,有着行气化湿,健肝脾的功效,其治疗因为湿邪内扰导致的胸闷气短,胁肋疼痛,恶心呕吐,胃气上逆酸水倒流。现在研究临床主要将木香顺气丸运用在湿邪导致的食欲不振,肋骨疼痛。

10、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主要成分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其主要治疗的是水饮停滞中焦导致的水肿等病,有着很好的温中化理的功效,主要治疗因为湿邪导致的脾胃运化失常,导致肝阳不足胸胁肋疼痛。现代研究主要治疗湿邪阻滞导致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