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的: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3、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4、导入。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5、整体感知。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6、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7、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8、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9、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0、扩展训练。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1、《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3、《闲居书事》唐/杜荀鹤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
1、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
3、《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
4、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2、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3、《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