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
4、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其十》
5、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
6、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饮酒·其十三》
7、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9、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
11、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1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杂诗》
1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来去兮辞?》
15、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1、陶渊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卓然独立、隐逸脱俗、适性逍遥的人格境界。他的人格精神已经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之中,历朝历代的文人,几乎都能从陶渊明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能从中获取精神的慰藉或力量。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孟浩然有意向陶渊明学习,并且学到了陶渊明的人格精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更是一脉相承的。
3、自称为“异世陶元亮”的白居易十分推崇陶渊明的为人,在江州司马任上走访了陶公宅后,他说:“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访陶公旧宅并序》),由衷赞赏了陶渊明不慕荣利、甘心老死丘园的高尚品格。
4、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苏轼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书李简夫诗集后》)苏轼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5、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6、一千五百多年来,陶渊明以其平淡而深厚的不朽人格魅力影响了无数的仕途得意者和失意者,使他们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和灵魂上的归宿,并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2、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3、主要作品有《陶渊明集》。
1、《杂诗十二首其二》是由陶渊明写的十二首杂诗中的一首。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义熙十年(414),大都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此诗为其中第二首,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2、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