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人物特点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人物特点
更新时间:2025-05-24 21:10:00

一)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人物特点

1、齐桓公有两大特点:一是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二是相信臣子,能够放权。

2、管仲特点:达而念旧,富贵不相忘,善于治国,不拘小节,聪敏机智。

3、鲍叔牙特点:慧眼识才,不计小节,真心代友 桓公:宽容大度,从谏如流,不计前嫌。

二)齐桓公读音是什么

1、齐恒公拼音:qí huán gōng。

2、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

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三)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1、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齐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丧失人伦的衣冠禽兽,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使齐国政治潜藏着极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机。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

2、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驰向通往莒国的大道,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他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

3、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瞒过了管仲。然后他们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鲁国军队见小白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齐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

4、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若不应允,即兴兵伐鲁。鲁国弱小,只得照办,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捆绑起来,装入囚车,送回齐国。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泰然处之。

5、哪知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四)齐桓公说过哪些名言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含义:您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即使风把牛马吹散走失,也不会跑到彼此境内。

应用:表示毫不相干、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成语“风马牛不相及”即出此处。“风马牛耳”意同。类似词语如: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穿凿附会、驴唇不对马嘴,等。

2、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含义: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御得了?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攻不下?

应用:表示强烈的信心与得意,并含有威慑对方的意思。此排比很见气势,后世多有效仿。如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有:“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相当于现在的“威武之师”、“雄壮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3、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若以力虽众,无所用之。

含义: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如果凭藉武力即使军队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应用:表示对德行的重视,与对武力的轻蔑。此句是上句的对答,但单独抽出也是成立、适用的。如《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从此还产生出“以德服人”与“心悦诚服”两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