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春天。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二十一日,应该是初春。杭州的地方长官陈襄邀请苏轼去城外寻春,二人带酒饮于西湖之上,开始天气晴朗,后来下起雨来,苏轼便写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1、饮湖上初晴后雨诗题的意思是在西湖上饮酒、恰碰上开始晴朗后飞小雨的天气状况。
2、古诗意思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3、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美丽迷人的风景。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的是西湖晴天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西湖,水波荡漾,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是雨天的景色,在蒙蒙细雨中,西湖周围的群山,看上去迷迷茫茫,如梦如幻,非常奇妙。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在西湖游玩饮酒,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小雨,这一切诗人都看在眼里,都觉得很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别开生面,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1、饮湖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的景色。
2、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分别描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
3、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西施(欲把西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
1、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