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这三个阶段。面向连接服务是在数据交换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当数据交换结束后,则必须终止这个连接。在传送数据时是按序传送的,是可靠交付。面向连接服务比较适合于在一定期间内要向同一目的地发送许多报文的情况。
2、点对点协议工作在链路层,通常用在两节点之问建立直接的连接,它主要用在利用电话线来连接两台计算机,很多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使用PPP协议给用户提供接入服务。PPP协议被设计用来代替非标准的协议SLIP,它既支持同步链路连接,也支持异步链路连接,它还可以支持多种网络层的协议,被设计有循坏元余校验来防止链路噪声,检查每一个单独的恭是否有错误。
1、bit是计算机中数据的最小单位, 即二进制位,其值为0和1。
2、八个二进制位表示一个字节,16位二进制数(2字节)称为一个字。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的字符叫单字节字符,用16位二进制数表示的字符叫双字节字符。
1、一般计算机电源都在180至250伏电压范围内工作。
2、计算机电源是安装在计算机内部,负责将普通市电转换为计算机可以使用的电压的一个计算机部件。计算机电源为开关电路,将普通交流电转为直流电,再通过斩波控制电压,将不同的电压分别输出给主板、硬盘、光驱等计算机部件。
3、计算机属于弱电产品,也就是说部件的工作电压比较低,一般在正负12伏以内,并且是直流电。而普通的市电为220伏(有些国家为110伏)交流电,不能直接在计算机部件上使用。因此计算机和很多家电一样需要一个电源部分,负责将普通市电转换为计算机可以使用的电压,一般安装在计算机内部。
4、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工作电压非常低,并且由于计算机工作频率非常高,因此对电源的要求比较高。计算机的电源为开关电路,将普通交流电转为直流电,再通过斩波控制电压,将不同的电压分别输出给主板、硬盘、光驱等计算机部件。
5、电源的功率不是越大越好。一般计算机电源都在180至250伏电压范围内工作。经测试,一台带Modem卡、网卡、声卡、光驱、硬盘的PⅡ多媒体主机实际功率不足150W,所以不能盲目追求大功率,关键在于电源总体性能和质量,对于普通用户,300W的电源绰绰有余。
6、但随着PC的迅速发展以及硬件的快速更新及性能升级,电源的功率要求也水涨船高。因为双核乃至4核的普及,性能以及功率远不是老式电脑所能比的,比如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低端双核E5300,供电时65W左右,而4核新宠Intel I5 750供电则达到了95W,加上游戏不断提高的画面以及高负荷的运算,有些显卡的功率甚至超过了CPU。
7、为PC配电源时,一般来说越高端的电脑所需要的电源应在450W以上,而入门级的电脑也应该提升到350W以上,如果外设增多或者还要加装风扇,那么应该多留出空余功率,以防电脑出故障。
1、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主要分为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预先要把控制计算机如何进行操作的指令序列(称为程序)和原始数据通过输入设备输送到计算机内存中。每一条指令中明确规定了计算机从哪个地址取数,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送到什么地址去等步骤。
2、计算机在运行时,先从内存中取出第一条指令,通过控制器的译码,按指令的要求,从存储器中取出数据进行指定的运算和逻辑操作等加工,然后再按地址把结果送到内存中去。接下来,再取出第二条指令,在控制器的指挥下完成规定操作。
依此进行下去。直至遇到停止指令。程序与数据一样存取,按程序编排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取出指令,自动地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是计算机最基本的工作原理,这一原理最初是由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于1945年提出来的,故称为冯.诺依曼原理,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存储程序、程序控制。
3、存储程序:将解题的步骤编成程序(通常由若干指令组成),并把程序存放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指主存或内存)。
4、程序控制:从计算机主存中读出指令并送到计算机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当前指令的功能,控制全机执行指令规定的操作,完成指令的功能。重复这一操作,直到程序中指令执行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