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有关重阳节的诗
有关重阳节的诗
更新时间:2025-05-26 12:01:26

一、有关重阳节的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4、《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二、九月重阳节的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2、《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翻译:

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翻译: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三、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望远

1、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2、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四、重阳节是几月几号农历

1、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2、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插茱萸,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避邪祛灾。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又称重阳节登高活动为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