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择正日。在东北黑龙江结婚当天的好日子被叫做“正日子”,正日子一般都是由新郎家选择,而非正日子也叫“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定,一般待客日要比正日子早三至四天。待客日当天准新郎官要在新娘家呆上一整天,招待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女方家长要在当天婚宴酒店大摆宴席,招待所有来宾。新郎新娘穿上礼服,主持人司仪嘉宾代表上台发表讲话,也算是先行嫁了一把,新人还需要给每位来宾敬酒并收女方亲朋好友的礼钱。散席后新郎就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等到结婚那天才可以见新娘。
2、迎亲。按照东北人的习结婚习俗,结婚当天迎亲越早越好,因为有“抢头”一说,新郎迎亲的时间也是找人占卜给指定的好时辰,一般会有8和9这2个数字,寓意着发财和长久之意。而新郎来接亲的人也必须是单数,因为娶回老婆就凑成了双数,而人数最好是控制在十几人,当中必须有一对小男娃小女娃。新郎迎亲时需要带上里脊肉给丈母娘吃,寓意为“离娘肉”,还要带上红线捆着的大葱(寓意生活充实)和“聚宝盆”(其实就是一个装满生活用品的红脸盆)。新娘在娘家要坐在一张新被子上,俗称“坐福”,而新郎到达新娘家时会有女方的家属来堵门,等到给了红包改口叫了“爸妈开门”后才给进来。依照东北人的结婚习俗,手捧花的数目必须有九,寓意着长长久久,新郎把手捧花献给新娘后,要比一比谁先和对方讲话,先讲话的那一方在婚后生活中就要受到对方的管制了。因此,对方都会耍些小聪明让对方先开口啦,非常有趣哦。然后新郎会把带来的金盆给新娘子洗脸,并在里面铺上厚厚的硬币,新娘洗完脸后就会由娘家人中的小男孩端着泼出去,寓意着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从此,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接着一对新人要开始吃新娘家煮好的长寿面了,吃的时候必须是互喂,如果新娘家有亲弟弟的话,就会去抢长寿面吃,这样就能借到新人的喜庆和福气了。吃完面后新郎需要给新娘的父母行点烟礼,而新娘的父母会给女婿封个大红包,然后再集体照相合影。
3、送亲。在东北黑龙江送亲的人数是不讲究的,但是新娘的弟弟必须要去,并且要坐在婚车上叫“压车”,并且新人还要给一个大红包哦。按照东北的结婚风俗,妈妈是不能送嫁出去的女儿的,新娘的爸爸就可以去,而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嫁,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做“洒金豆子”。接下来就要准备把新娘子娶回家了,新郎必须给新娘穿上红鞋子,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哦,因为伴娘会把红鞋子给藏起来,要是新郎自己找不到的话,就要给大红包伴娘才会告诉你红鞋子在哪了。
4、结婚。按照东北黑龙江的结婚习俗,新娘必须给婆婆头上戴花并改口叫爸妈,当然改口费是有个大红包的,一般是封1001元,寓意着新娘是“千里挑一”的,进了新房,新娘就要开始吃花生和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而新房内的所有箱子和柜子都会堆上硬币,寓意着富贵。接下来就会在婚房中调戏下新人同时照相合影留下美好回忆,然后按照预定的时间去酒店举行婚礼。酒店婚礼的举行跟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主持人司仪主持完婚礼,新人轮番敬酒、送客。按照东北黑龙江的习俗送亲的人必须要在12点之前离开。晚上新人必须要家里一起吃团圆饭。
5、回门。和全部各地的风俗一样,东北的结婚习俗也是三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但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回男方家,如果新娘家是外地的很远,那就得九天后才能回门了。
1、新娘接回以后,开始认亲,除了公公婆婆,还有其他近亲家属。
2、接着是新娘改口,与新娘家改口的顺序流程都一样。
3、然后,要挂钟,是由新娘这边的弟弟完成,亲弟、堂弟、表弟都可以,怪钟完弟弟要把盒子带回女方家。
4、下面,就是装箱,是有新娘这部的哥哥听从主持人安排来装箱。
5、叠被子,由嫂子来完成的,新郎家或者新娘家的都可以。
6、东北还有一个坐福的习俗,在新床上放一块红布,然后让人坐在上面。
1、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2、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3、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
4、春分也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
5、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是较早确立的一个。一般来说,它通常特指太阳真正位于黄经0°的日期,即每年3月20日或3月21日。关于春分的由来还有个传说故事。四千年前,羲仲受尧帝派遣,来到文登界石镇旸里村一代,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根据昼夜相平、黄昏时鸟星见于南方的天象,确定了春分的时间,为四季的确定和二十四节气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羲仲到旸谷山不是传说,《尚书·尧典》记载“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6、事实上春分这个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7、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
8、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
1、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2、有一种说法,说月饼原叫胡饼,是从西域传进中原的,是汉朝张骞出塞时带回来的,当地人们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就叫胡饼。另外一种说法是,唐高祖年间,李靖率军征讨突厥,凯旋归来,于是唐高祖在八月十五这天设宴庆功。有一个吐鲁番商人向皇帝献上了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圆形的,中间有馅儿的饼。唐高祖觉得跟天上的明月有点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又把饼赏赐给群臣分食,都说这饼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就边吃胡饼边赏月。
3、后来,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的时候,一边看月亮一边吃胡饼。唐玄宗说:“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顺口说:“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饼怎么样?”唐玄宗说:“好。”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不过这些都是传说。北宋之时,月饼在宫廷内流行,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4、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那时候的月饼,不只是在中秋节吃。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赶走蒙古“鞑子”。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和供月果。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5、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民间传说慈禧非常喜欢吃月饼的。不过,因为“月饼”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认为不雅,于是改名为“月菜糕”。中秋节,在慈禧垂帘听政时期,可是大日子,共有三天。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五“拜月”,八月十六是“送月”,这三天都是中秋节。那时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还产生了拜月、赏月等等地方民俗。
1、石英岩是含玉的,叫做石英岩玉。
2、石英岩玉是由粒状石英集合体组成的致密块体,石英含量在90%以上,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石英质玉石有玉髓、玛瑙、东陵玉、密玉、京白玉、木变石、金丝玉等等。除主要成分为石英外,还常含有铬云母、绢云母、锂云母、赤铁矿、蓝闪石等矿物。质纯时,石英岩为白色,硬度为7,硬度和翡翠相当,密度65左右,折射率约54,玻璃光泽。因其质地致密细腻,颜色美观,硬变较高,高度、光泽佳,抛光性能好,并有一定的透明度,颇受爱玉人士欢迎,加之产地丰富,因而市场上较常见,属低档玉石材料。产自新疆的为白色,称之为新疆白玉。产自缅甸的颜色跟翡翠相似,称之为新翠。
3、石英岩quartzite(aventurinequartzite)主要矿物为石英,可含有云母类矿物及赤铁矿、针铁矿等。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石英含量大于85%),是石英砂岩及硅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一般是由石英砂岩或其他硅质岩石经过区域变质作用,重结晶而形成的。也可能是在岩浆附近的硅质岩石经过热接触变质作用而形成石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