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思考世界,而五行又和五色相对应,即春天甲乙木色属青,夏天丙丁火色属赤,中央戊己土色属黄,秋天庚辛金色属白,冬天壬癸水色属黑。所以秋露按照秋天所属的颜色,而被称为“白露”。
2、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示处暑还会热,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在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能赤膊露体了,会着凉受寒。
1、《白露》作者洪迈善于写笔记体小说,诗词也别有清新风格,对仗工整,用典精致。林语堂说,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却有另一意味,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之明媚妖艳,夏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2、洪迈此诗便有秋之多彩悠闲韵味,人生之秋逢季节之秋,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白露一到,秋风渐起,袖手红泥小火炉,深藏毕生功与名,年少春衫薄,诗酒趁年华。少年江湖浪荡已屡有经历,而今中年半醉半醒之间,笑看杯弓蛇影,幻化蝶梦余生。
1、《满庭芳.碧水惊秋》宋代:秦观。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2、《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唐代: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4、《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宋代: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堤畔闹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5、《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南湖晚秋》 唐五代·白居易。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但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7、行背青山郭,吟当白露秋。出处:《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钱起,释义:向着背离青山的地方出发,在白露时节吟诗。
8、茅屋空山暮,荷衣白露浓。出处:《药堂秋暮》钱起,释义:日暮,在空山的茅屋,周边的荷叶上起了露水。
9、白露蚕已丝,空林日凄清。出处:《卧疾,答刘道士》钱起。释义:白露时节蚕已经吐丝,空旷的林子里阳光暗淡。
10、坐惜牛羊径,芳荪白露滋。出处:《赠邻居齐六司仓》钱起,释义:停下来观赏牛羊踩出来的小路,白露滋润着芳荪。
1、白露节气是一种气象的变化,每年9月7日前后,当太阳 移达黄经165度时,开始进入白露节气,此时农作物即将成熟,“秋老虎 ”也将逝去,气温开始下降,天气逐渐转凉。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 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2、白露节气是一种自然的变化,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