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房产 >儒林外史重点情节概括
儒林外史重点情节概括
更新时间:2025-05-24 18:42:07

Ⅰ:儒林外史重点情节概括

1、“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楔子”),一直写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幽榜”),前后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正文从第二回开始,故事发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约一百二十年;结束于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发生在万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后历经一个朝代的兴衰。

2、《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3、元末时,诸暨县一个村里有个叫王冕的少年。他天性聪颖,不足二十岁就精通了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各种学问。他淡泊名利、不求仕进,自制了一顶极高的帽子和一件极肥的衣服,每逢花明柳媚之时,便以牛车载了母亲到处玩耍,尽享天伦之乐。知县派人请他出山,他辞别母亲,离乡背井而去;朝廷遣官来召,他就连夜逃往会稽山下。全书借王冕的一生引出一大批儒生来。

4、周进屡试不第,在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一所蒙馆教课糊口。新中的年轻秀才梅玖当面嘲弄他,举人王惠轻慢他,荐馆的夏总甲嫌他不常去奉承,村里人也嫌他呆头呆脑,他眼看连这只破“饭碗”也端不住了,只能跟着姐夫金有余去卖货。一次,偶去省城“贡院”,他触景生情,只觉无限辛酸,悲痛不已,一头撞在号板,顿时不省人事。众人不忍,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入场应考,不想居然中了,旁人阿谀拍马且不说,他居然自此官运亨通,三年内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他吃足科举之苦,当了权后总要细细看卷,以免屈了真才。老童生范进,应考二十余次,总是进不了学。此番应试,适逢周学道主考,出于同病相怜,拟将范进取为秀才。范进求官心切,不顾岳父胡屠户的臭骂,继续又去城里参加乡试,谁知中了举人。范进得知中举消息,欣喜若狂,两手一拍,不省人事,被他岳父一记巴掌,方打得醒过神来。从此,范进家不是亲的来认亲,不是朋友的来认作朋友,有送田地的,有送店房的,有投身为仆以图荫庇的,趋炎附势,不一而足。三两个月光景,家奴、丫鬓都有了,钱、米更不消说,不料乐极生悲,老母欢喜得一下子有口气没上来,命归西天了。而“七七之期”一过,他便急着和张举人一起奔赴各地去打秋风了。

5、严贡生是个品德恶劣的儒生。他霸占穷人的猪,赖掉船家的工钱,还欺负守寡的弟媳,强送儿子“过继”给弟媳,夺得其弟严监生遗产的十分之七左右。他的德行还比不上一个唱戏的优伶。鲍文卿和倪廷玺两人虽是戏子,但廷玺过继给鲍文卿倒是出于真心。倪廷玺改名鲍廷玺后,甚是聪明伶俐。他乘杜慎卿做胜会之机,请求赐些银两,让他拉扯一个戏班子起来。杜慎卿将他介绍给堂弟杜少卿,从少卿那里得了一百两银子,他便自去搭班营生了。

6、杜少卿为人善良、正直、慷慨。他家的娄太爷有病了,其实不过是他家先尊的一个门客,少卿却把他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亲自侍奉汤药。他得知杨裁缝丧母缺钱,又把衣服当了予以接济。最后,他终把田产卖光,以卖文为活,但却“布衣蔬食,心里淡然”。住在南京的时候,他居然一手携着妻子,一手拿着金酒杯,不拘形迹地去游清凉山,使一路游人不敢仰视。有一个叫沈琼枝的,视富贵如土芥,宁肯刺绣卖字为生,就是不肯给盐商做妾。少卿获悉以后,极为赞赏她的反叛性格,与她结为知己。杜少卿鄙视功名利禄,但他虔诚地信奉儒家的礼乐教化,曾与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人一起,用古礼古乐祭祀“先贤”吴泰伯。

Ⅱ:儒林外史中王冕的人物形象

1、王冕之所以能放在第一回,是因为他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王冕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一回开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王冕却不是这样,他看得很透,像他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去做官,而是继续当平民。

2、在谈论科举制时,王冕也有不同的见地。古人以孔孟之道为范本,在汉朝大一统后的数千年里,基本上只有阐述、论证、解释这些观点的,很少出现跳出来批驳的人。因为在古代,这些是正统思想,凡是怀疑的人都会有惩戒发生。

3、王冕对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的看法是“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在当时是很叛逆的说法,很多人甚至会觉得很惊讶,而王冕能够站出来说,显示了他独到、独立的见解。

4、王冕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他自幼就很有才,自习能力超强,而且十分洒脱,不拘于时,不慕名利。这与后面出来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Ⅲ:儒林外史作者及作品内容简介

1、《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2、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3、《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Ⅳ:儒林外史万中书人物形象分析

1、万中书实为秀才却谎称自己是中书,被江宁县令着人押解。为人懦弱无能,贪图富贵却一无所成。

2、万中书,万里,万青云,台州人,二十年前的秀才。在秦中书家吃酒,席间被江宁县令带衙役将他抓走。后被凤四老爷想办法救出。

3、《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4、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Ⅴ: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概括

1、第十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2、经过讨价还价,马纯上出了92两银子,并替蘧公孙写了给双红赎身的文书,方把赃箱取回来。而差人则拿了其中的大部分银子。宦成与双红远去他乡。事情理清后,马纯上去了杭州。到杭州后,一连几日,四处游玩,直到在丁家祠遇到了一位“仙人”,名叫洪憨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