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将小宝贝前面的刘海束起来使用这个工具从前穿到后面去,(当然你可以选择留着刘海,忽略这一步)。
2、然后从头顶分一小束头发用盘发工具从后穿到前面,先放着等会再来弄。
3、继续下面编麻花辫子,这是个大爱心,所以一边编一边只把额头前的头发编进来就可以了,编到这个位置停止加头发,继续编麻花辫。
1、首先在卡纸上画出一个心形。
2、然后用针戳出很多小孔,爱心的中间也要戳出一个小孔来。
3、接下来用针线在爱心中间的孔和边缘的孔之间穿梭,就像穿鞋带一样。
4、要有耐心,一个针孔一个针孔的穿梭。
5、慢慢就能见到卡片上出现一个红彤彤的爱心了。
6、最后写上祝福的话语。
7、一个爱心贺卡就做好了。
1、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2、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3、元宵节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7、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8、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1、首先先画出半个月亮的轮廓,再画出嫦娥的古典发髻,这是中国仙女特有的发髻,画出嫦娥的五官,再画出嫦娥的衣服和腰带的轮廓。
2、然后接着画出嫦娥的两只袖子,画出双手,画出仙女裙来,画出两只手上提起的绸带。
3、再添加云彩和月亮做背景,根据搭配和喜好进行上色即可。
1、简单又漂亮手抄报的资料一:谐音歇后语
(1)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2)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3)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4)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5)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6)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7)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8)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9)瞎子进烟馆----------摩登(摸灯)
(10)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2、简单又漂亮手抄报的资料二:盲人摸象的故事
【典故】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大般涅盘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