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
更新时间:2025-05-24 06:05:42

(一)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

1、译文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画中的牡丹萎靡无力而且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

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的眼睛。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间,猫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这是善于研究古人笔下的意境啊!

2、原文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善求古人笔意也。

3、出处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二)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1、“之”在句子中往往跟在谓语后面做代词,充当宾语;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先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

2、当“之”后面是表地点的名词时,会用作动词,翻译为“到……去”;如“吾欲之南海”(清朝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译文:我想到南海去。)

3、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西汉司马迁《鸿门宴》)”(译文: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4、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魏晋李密《陈情表》)”(译文: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

5、宾语前置中的“之”没有具体意义,只起到提宾的作用,可不翻译;如“何厌之有?(先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

6、定语后置中的“之”没有具体意义,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翻译;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先秦荀子《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7、跟在时间词语后面作为“音节衬词”,不翻译;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译文: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三)铁杵成针文言文

1、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2、译文: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四)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

1、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2、原文: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