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抵抗游牧民族的侵扰。长城并不是秦始皇自己发明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抵抗邻国或游牧民族的侵略,纷纷开始修建长城。比方说魏国为了围堵秦国,就沿洛水修建了长城;楚国为了为了阻挡秦国,也在边境上修建长城;赵国、燕国为了防止匈奴入秦,在北边境修建长城;秦国自己也曾在北境修建长城。古代打仗主要依靠步行、战车、骑马,长城的修建,虽然在关键时候挡不住游牧民族的大军,但在平常的日子里,游牧民族的散兵想越过长城就不大容易了。
2、调动全国剩余势力,以免滋扰生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人口数量激增,各国残余势力还很强大,滋扰生事者层出不穷,如何处理这些剩余势力,就成了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一大难题,全部杀了肯定不现实,最好的途径就是让他们有事做,于是就有了规模庞大的阿房宫、秦皇陵、万里长城……
3、一劳永逸,为后世统治奠定基础。游牧民族机动性强,想一次性消灭是不大可能的,通常情况下就是调动大军把他们赶得远远地,隔几年打一次,再隔几年再打一次……如此循环,劳民伤财。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建长城,把他们隔挡在外边,于是万里长城这个庞然大物就出现了。
1、长城经过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新疆。
2、嘉峪关在甘肃省,山海关在河北省。是嘉峪关不是嘉屿关,而且是在甘肃省,河北辽宁相临,万里长城怎么可能只跨两个省。
3、山海关在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属秦皇岛市管辖,所以应该属于河北省。
4、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是指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经山西-陕西-宁夏,西至甘肃嘉峪关),因其修建年代较近,保存较完整,所以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长城的形象。
但实际上长城远不止这些,自秦以来,历朝历代曾修建了很多各种长度和形式的“长城”,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缺乏保护,甚至有些是因为其本身修建的就不是很牢固(比如一些外围的土长城),时至今日已经大多消失了。
5、历代长城之最:最北的长城是东起内蒙古,穿俄国,西至蒙古国的金长城;最南的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南阳市一带的楚方城;最东的是东起辽宁省与朝鲜接壤的丹东市的明长城和九连城的燕、秦、汉长城;最西的是东起内蒙古西至新疆库尔勒市的汉长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历史上的三大名城玉门关,阳关,敦煌就在这段长城的中部,甘肃与新疆交界处。
6、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
1、万里长城最终汇入的是渤海。
2、渤海是中国最北的近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同时也属于内水范畴。
3、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