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殖环境营造。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稻田、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放种苗之前,要将养殖塘口全面整治、消毒。因泥鳅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所以养殖水域四周堤埂要宽而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有防逃网,防止泥鳅逃走。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也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抓投放种苗质量。要选择体质强健、游动活泼、体光表滑、无伤无病、规格一致的泥鳅种苗。投放前要用20~30克/升的食盐水浸浴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的病原体。投放要选择晴天上午或下午投入,刮风、下雨、气压低及天气寒冷不宜投放苗种。
3、合理放养密度。放养密度大小要根据养殖水域条件决定。池塘养殖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稻田养殖一般亩放尾重2-5克的小泥鳅80公斤左右,或亩放10厘米以上的泥鳅2万尾左右。在养殖条件好、鲜活饵料又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4、饵料投饵。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他浮游生物。在养殖过程中,人工投喂的饵料做到适口、新鲜。在饵料投喂过程中注意饵料品种不能经常变化,否则会造成泥鳅阶段性摄食量降低,影响生长速度。另外,泥鳅贪食,投喂动物性饲料时不宜让泥鳅吃得过饱,否则,影响肠道呼吸,并产生毒害气体而致死。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可以停止投喂。
5、水质管理。池水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以20~25厘米为宜,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当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氧量2毫克/升以下时,要及时注入新水。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
6、疾病防治。在养殖工作中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每半月用漂白粉泼洒杀菌一次,使池水浓度为1ppm,或每亩1米水深用生石灰10~15千克兑水泼洒,调节水质。在夏秋高温生长期间,经常加注新水、排放老水,每次加注新水20-30厘米,保持水质新鲜肥活,并相对稳定,预防病害,有利生长。
7、捕捉上市。在当年年底至第二年5月前捕获,采取捕大留小,上市规格在70~90尾/公斤。捕捞方法:拉网为主,地笼网为辅。后进行干塘捕捞。
1、香酥泥鳅材料:泥鳅半斤,鸡蛋1个,料酒、盐、姜片若干,面粉或炸鸡粉若干、面包糠若干。
2、将泥鳅养在清水盆中,多次换水,让泥鳅吐净泥水。
3、捞出泥鳅,在盆中加少许盐、料酒和几片生姜,喂0.5-1小时,让调料的味道进入泥鳅。
4、将泥鳅沥干,打散鸡蛋,将面粉、盐加入蛋液中拌匀备用,准备一些面包糠;5、锅里热油,将泥鳅一只只夹起,在蛋液里拖一下,再裹上一层面包糠,扔到油锅里,开炸;(油有五分热就可以下锅了,太热容易焦。泥鳅个头小,一开始其实也只要炸一两分钟就好了,回炸时再翻四五下应该就行了)
6、全部炸好以后,再入锅回炸1分钟,装盘后撒上葱花即可。
1、活泥鳅用清水漂净,捞入一个不漏气的塑料袋中,装点水,扎紧口,放进冰箱的冰冻室中。泥鳅就呈冬眠状态,长时贮藏也不会死掉。烹调时,放入一盘干净的冷水中,待冰融化后,泥鳅即刻复活。
2、处理后的泥鳅要长期保存,可以使用铝盘装上泥鳅后,放入冷冻室冰冻能长期保存,可保存半年至一年可食。
1、人工养殖泥鳅,应选择长势好,抗病能力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泥鳅品种。养泥鳅首先应认识品种,并能分辨泥鳅的性别。
2、特别是繁殖泥苗,需要先分别挑选出雌鳅(母鳅)和雄鳅(公鳅),然后按一定比例配合,进行人工繁殖操作。
3、泥鳅的雌雄主要从其胸鳍形态来识别,一般体长达到6厘米以上的泥鳅个体,我们都可以依据胸鳍来判定其性别。
4、雌鳅的胸鳍一般比雄鳅短、宽,其末端圆钝,展开呈椭圆形,成熟的雌鳅腹部膨大、饱满、有透明感,生殖孔呈紫红色、圆形并呈外翻状。
5、雄鳅的胸鳍较长窄,其末端尖而上翘,当鱼体静止不动时呈镰刀形,成熟的雄鳅生殖孔外突微红而膨大,用手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在同批青鳅、大鳞副等泥鳅中,雄鳅的个体较小,一般是雌鳅的一半大小。
6、而台湾泥鳅雌雄鳅个体差异不大,甚至雄鳅的个体还比雌鳅大一些,识别雌雄一是看其胸鳍,雌鳅的胸鳍一般比雄鳅短、宽,其末端圆钝,展开呈椭圆形;雄鳅的胸鳍较长、窄,其末端尖而上翘,当鱼体静止不动时呈镰刀形。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雄鳅尾部背两侧分别有一条肉质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