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材料:糯米粉200克、花生仁200克、核桃30克、白芝麻100克、红糖30克、猪油适量。
2、将花生仁和核桃仁放到锅里面大火炒两分钟,将花生去皮。将花生和核桃仁切细。
3、锅里放入白芝麻干炒,炒熟。
4、加入花生和核桃仁,加入适量红糖和猪油,翻炒均匀,稍微湿一点,不要太干。
5、炒好之后放碗中备用,这样汤圆的馅就做好了。
6、用快烧开的水,一点一点加入,将糯米粉揉成干湿合适的面团。
7、取大小合适的汤圆面团搓圆,然后挖空,装入馅料,不要装太满。
8、然后将馅包起来,用手揉搓成圆的即可。
9、做好之后将汤圆放到烧开的水里面煮即可。
10、汤圆浮到水面的时候就可以捞起来吃了。
1、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国外求得佛法归汉,称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2、虔诚的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之前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1、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是必不可少的食物,民间说法吃元宵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象征,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1、《折桂令·元宵》
【元】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
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
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
四无情可恨难长。
白天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中白天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中,晚上家家户户出门赏月,燃灯放焰。
2、《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元宵佳节来,千门万户开,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3、《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火树银花,宝马香车,柳色青青,那热闹街上,诗人独自忧伤,只能远看着喜爱的人儿,不能共度元宵。
4、《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天下又多了一个痴情之人,去年今日,元宵相约,灯火通明。如今物是人非,景依旧,人去也,泪湿巾衫。
5、《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描写了洛阳百姓的元宵欢闹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
6、《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么美的月亮,这么灿明的灯,谁能不被这热闹欢快的气氛给感染呢?
7、《元夜》
【宋】朱淑真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8、《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良辰这么美,那么美的你也一定很开心。
9、《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当时刚来到密州任知州,正好遇上了元宵佳节。与杭州的热闹都市不同,密州这座山城有些许荒凉,与自己的心情一样的寂寞悲凉。但看到村民们社祭祈求丰年,苏轼心中期盼“瑞雪兆丰年”。
10、《古蟾宫·元宵》
【明代】王磐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
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1、元宵节吃汤圆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当然,这也是我们家的老习惯了。
2、就说今早吧!我刚睁开睡意朦胧的双眼,便听到妈妈在厨房里喊着:“快点儿来吃汤圆哟!晚了就没啦!”我急了,从床上一跃而起,叫到:“筷下留圆!”接着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戴好,也不洗漱,立马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餐桌。看着碗里白白胖胖的汤圆,我还没动筷,心里就已经甜滋滋的了。轻轻咬上一口,软软的,滑滑的。
3、当汤圆的味儿还在嘴里徘徊时,弟弟来找我放烟花。嗬这下可把我乐坏了。可不是吗?天空在我们的舞动下,一会儿传来绵延不绝的连响炮,一会儿又绽放出璀璨的艳珠炮,简直是乐趣无穷。
4、午饭后,我看见爷爷用许多芦苇,扎成一个火把,心里很纳闷。爷爷见我一脸迷惑,便解释道:“今天正月十五,傍晚带你们到田里去舞火把!”为什么要舞呢?”我刨根问底。“求好收成啊!”奶奶插了一句。
5、哦,我明白了!它是用来祈福的!原来这也是我们农村庆祝元宵节的一种方式啊!
6、傍晚,爷爷带着我和弟弟,每人手里一个火把,进入自家田野。他拿着打火机,点燃了那“福棒”,我的心,随着这火把一般狂热地燃烧起来,脸也被熏得绯红。于是,我们快乐地举起火把迎着田间小道一路小跑,你追我赶,火星四溅,在夜幕中托出一片灿烂的光辉,像一条火龙在田间游动。忽然,一直沉默的爷爷拍手叫起好来:“好好好!你们俩儿都这么诚心,不怕今年没有好收成!”
7、“砰——啪”,鞭炮声此起彼伏,我知道,吃团圆饭的时间到了。到了家门口,跺跺脚上的泥土,抬头一看,妈妈和奶奶正忙着往桌上端菜呢!“哇!太丰盛了耶!”我赶紧招呼叔叔婶婶,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开怀畅饮,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8、元宵节吃汤圆真开心,要是能天天吃到汤圆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