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情六欲是人的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2、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吕氏春秋》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3、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百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现代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不同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所有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不可避免。七情在《礼记》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在儒家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在《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七情六欲的反义词是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1、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2、反义词: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1、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2、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3、《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4、《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