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塞翁失马”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
2、原文: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塞翁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邻居以为他是在自我安慰,没想到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塞翁反而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见得是好事,可能有祸患。”结果不久,他的儿子想要炫耀,骑着白得的马出去玩,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再次安慰,塞翁笑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依旧觉得不解,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1、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说明了好与坏在一定条件或情况下会相互转换。
2、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首先,父母及其他监护人要在家中营造一种宽容的氛围。孩子从小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熏陶,自然会形成一种习惯。环境的重要性其实从很早前的孟母三迁中即可看出。
多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只盯着缺点不放。这点很重要,很多父母本身就不能做到,总是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而权威下却并不能培养思想上都优秀的孩子。
教会孩子要理解和宽容他人。遇事时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在家中不能因为自己小,就要得到各种优待,从小就要知道平等关系 。
在教会孩子宽容的基础上还要告诉他区分开哪些可以宽容,哪些事要坚持已见。而不是遇到事一味地去妥协处理。
可以在不经意间去创造一些机会 让孩子去自己处理,以运用上宽容的方法。
保护并肯定孩子的爱心。有些孩子起初都是非常具有爱心的,但其监护人不能很好的发扬,或者自己都不具备爱心,久而久之也会磨灭孩子的爱心。
1、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如天牛幼虫等以外,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
2、啄木鸟的别称是森林医生,它是常见的留鸟,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种类有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它们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蝽虫等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
3、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90%以上,啄食天牛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