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数学手抄报内容写什么
数学手抄报内容写什么
更新时间:2025-05-24 23:25:27

1,数学手抄报内容写什么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数学是一种会不断进化的文化。

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

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

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识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

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

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

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

以我一生最好的时光追寻那个目标……书已经写成了。现代人读或后代读都无关紧要,也许要等一百年才有一个读者。

2,三年级数学和倍解题技巧

1、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2、主要数量关系式:

两数之和÷(大数份数+小数份数)=一份数(小数)

一份数×倍数=几倍数(大数)

或 两数之和-小数=大数

注意:解答这类应用题关键在于把小数作为标准数(一份),再确定大数是几份,求出份数之和,最后再算出大数、小数分别是多少。

3、例1:甲、乙两班共有图书100本,乙班图书数量是甲班的4倍。甲、乙各班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关键在确定1份这个标准量。如果把甲班图书本数看作1份,那么乙班就是4个1份,甲班和乙班份数之和就是5纷(1+4),用两数之和除以两数份数之和就可以求1份量,就是甲班图书是多少本,然后再求出4份是多少,也就是乙班图书的本数。

解:

(1)甲班和乙班图书份数之和是:1+4=5

(2)甲班图书本书是:100÷5=20(本)

(3)乙班图书本数是:20×4=80(本)或100-20=80(本)

综合算式:

100÷(1+4)=20(本)

20×4=80(本)

答:甲班有图书20本,乙班有图书80本。

3,数学日记怎么写四年级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买菜啦!买文具啦!量布等等,都需要用到数学。

这个学期,老师教了一个新知识,是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这个知识,可帮了我大忙啊!

昨天晚上,我妈妈一起去买桔子。桔子是1.8元一斤,妈妈买了4.5斤,本应该付钱8.1元。可是营业员粗心大意,不知道怎么算的,算成了9元钱。还好我利用了这个学期新教的知识,在脑子里算过一便后,马上纠正了营业员的失误。

不仅营业员阿姨夸我聪明,这么小都会小数乘除法了,而且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还表扬我,给她省了0.9元,并且学过的知识能在生活中活用。

是啊!要是没学好这门数学,以后损失的不只是这0.9元,或许是几百,几千,甚至上亿呀!

4,学生是如何学数学的

1、首先在思想上要把数学的重要地位确立起来。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是公认最难的科目,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难把它学好。数学学习的道路是漫长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特别多,只有每天多拿出一些时间去学数学才能日积月累把它学好。

2、学数学光靠努力还不够,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学思维。比如常见的代入思维、试值思维、画图思维、分类讨论等。数学公式是必须要熟记的,背会以后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做题,根据题眼去分析,即使没有思路也要尽最大努力尝试解题。

3、学数学做题是一方面,在做题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反思和总结,要懂得举一反三的道理,做一道题目要学会一个类型的题目,要在做题过程中触类旁通。学数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踏踏实实去做题和训练才能学会数学。

4、学数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自学能力,听别人讲多少遍也不如自己做会一遍好。实践出真知是没错的,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大多自学能力非常强,遇到不会的题目能自主研究、琢磨,一道难题甚至能思考好几天,直至弄明白为止,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5,大班数学加减法怎么教

1、让孩子熟练地学会数数。要求是:

(1)能熟练地从“1”开始往下数。

(2)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例如:老师说:从4开始数;从12开始数。

(3) 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倒数。例:老师说:从4开始倒数,从12开始倒数。

2、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前后关系: 例如: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8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数,往后数,从11往前数,往后数。

3、第三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7与8哪个大?12与4哪个大?

4、第四步,让孩子学会念题。很多孩子会看题,但不会念题。孩子知道“+”、“-”的方式,却不知道读法。让孩子读出来是为了下一步计算时,告诉孩子:念到“加”时,就是把数往后数。念到“减”号的时侯就是往前数。

5、第五步,教会孩子认识个位与十位,让孩子熟练地说出两位数中的个位是几,十位是几?

例如:15,个位是5,十位是1。

6、数手指加减法:

(1)加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在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后面的数开始点手指,15后面是16,点两个手指就是16、17,那么就15+2=17。

(2)减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的前面数开始倒数,15前面是14,倒数2个手指就是13,那么15-2=13。

(3)个、十位相加减法:

加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加就是5+2=7,十位与十位相加就是1,那么15+2=17。

减法例如:15-2=,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减就是5-2=3,十位与十位相减1-0=1,那么15-2=13。

7、这两种方法相对来说,“数手指”只适合两个数中有一个是单数的加法算式,因为如果两个数都是双数,那么手指就不够用了;而“个、十位相加减法”虽难学些,但能适用于所有算式计算,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说,建议用“个、十位相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