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北京的老城门有句俗话,叫“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其中“内九”与“皇城四”就是“四九城”这个名称的来源。
2、北京城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个部分。“皇城四”就指的是皇城城墙设的四个门。清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又下令大规模重建,将正南的“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其余三门分别称为“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以示外安内和。故这四个门就是“皇城四”。
3、“内九”指的就是内城城墙的九个门,分别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西直门、东直门、德胜门、安定门。
1、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2、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秦所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来的燕国分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5个郡。其中上谷郡的首府设在蓟城。此时,蓟城的政治地位由诸侯国的国都,降为州郡的首府,但因其地理位置的缘故,重要性反而更为加强,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3、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了三条驰道,其中一条直通蓟城。同时又将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成一线,延伸为万里长城。秦驰道的修通与万里长城的修筑,加强了蓟城的地位,也为蓟城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创造了条件。
4、西汉时,燕地或为国,或为郡,其治所都在蓟城。东汉时,渔阳太守张堪率军阻止匈奴犯境,使居民安居乐业。他为政廉明,劝民耕种,在狐奴山下(今顺义区北小营一带)开辟8000多顷稻田,为北京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顺义区仍是北京重要的米粮仓之一。
1、宸铭、宸语、宸鹰、宸玮、贺宸
2、良宸、超宸、宸维、宸铱、爝宸
3、宸旗、宸鸣、麦宸、弛宸、恺宸
4、霁宸、宸御、宸颍、潍宸、宸央
5、宸祠、海宸、宸瑜、忆宸、宸庚
6、建宸、禺宸、宸仪、勇宸、宸霁
7、宁宸、宸曦、新宸、九宸、宸熙
8、宸屹、洛枫、宸澎、宸志、宸源
9、宸一、冕宸、宸弘、保宸、赫宸
10、熙宸、宸旭、宸晖、荣宸、宸韬
11、宸凡、宸嘉、宸晨、宸锋、梦宸
12、宸琅、筠宸、清峰、宸菡、彦菲
13、宸坪、宸君、宸岚、宸实、宸茜
14、东宸、宸鑫、宸菜、宸智、灏宸
15、雨宸、宸赫、瑜宸、仪宸、宸骁
16、煦宸、孰宸、宸颉、宸浚、宸静
17、园宸、宸汉、立宸、宸烁、旮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