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的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2、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的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
3、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1、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2、春风如醇酒,着物物不知。
3、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后,气候会阴晴冷暖无常。
4、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5、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6、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7、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8、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立春带来春的消息,愿你春风得意;立春带来花的消息,愿你花开富贵;立春带来笑的消息,愿你幸福开心;立春带来我的消息,愿你快乐收藏。
2、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3、今天立春了,六九头一天,古语说:春打六九头,沿河去看柳。当年的灞柳飞雪折枝赠别销魂处,是依柳愿望的桥,想来此时,灞上雾尘朦胧,或许,此景此情,需要凭借丰富的想象,或进往古人的脚步里寻去了。
4、立春在即,头顶的阳光也大了许多。亮亮的,正脱去冬日的寒气,它那身穿了整冬的衣服,怕是在以后的日子,也要长久地搁置起来,晾晒一年,等秋叶萎落,等大地上的生命沉睡过去,再重新穿起。如今,太阳渐大,风也小了又小,我分明觉得地里那些草的细小的头颅,轻轻地冒了出来。新新的,嫩嫩的芽尖,带了孩童的微笑,含了诗意的期待,纯真又纯净地擦亮了眼睛。绿色的风景,正在多少生命的心头,精描细画成又一年的美丽图景。
5、立春是四季之首,我们中华民族的春节也是一年之首,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春为首,刚好应证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春节不光是家家户户团员的日子,也是各家各户总结过去一年情况和实施新的一年计划的开始。
6、立春了,想你的种子又一次在心田发芽,窗外浙浙沥沥的小雨,好像是你哭泣的泪水,滋润着心田,催发了春种,立春了,爱你的幼苗又一次在心房发绿,墙上瘢瘢痕痕的水渍,好像是你辛勤的汗水,呵护着幼苗,温暖了心房,立春了,思念你的血液奔流,全身燥热,好像是你在拥抱,想念你的思绪遨游,万物复苏,似乎有你的气息,立春了,春天的脚步声已然听闻,感觉和你的距离渐渐缩短,立春了,脱去碍事的外套,是为了向你证明我的热情,叮嘱回归的春燕,是为了向你邮寄我的情思,远方的你是否感觉到我的春意盎然,想念你的心一片生机。
7、立春时节,雨儿有些顽皮总想着敲诈春天些许,好让它快点送来暖意。而春天却比雨儿聪明多了,时暖时寒的和喜春的人们发着小脾气。雨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所以一面探头出去,看看是不是隔墙有耳,唯恐它走漏了风声。苏醒的天空,枯败的枝头,很少见到鸟影了。偶尔有一丝鸟鸣,从远处传来,我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竟会发出如此婉转的笛音。
8、立春过后,一年的农作就要开始。记忆中的图景,憨厚的乡亲已着急地扛着农具出发了,沿着那条熟悉的田埂小路,向着心中盘算好了的崭新的一年,在闲置了一冬的土地上,翻土犁地,施肥播种。阳光下,再赶一头黄牛,鞭子一甩,吆喝几声,所有的`土地就变得柔润,精神抖擞。
9、立春养生,健康咬春,白菜青椒,阳气生发,春饼馅料,鸡蛋豆芽,粳米煮粥,帮助消化,萝卜丝饼,强健脾胃,虾仁韭菜,补肾首选,乌发明目,常食猪肝,关怀送上,安康相伴!
10、雪花飘飘春来到,暖阳娇艳大地照,小麦拔节锋芒锐,鱼儿上浮巧游动,燕子筑巢早开忙,绿芽初长现茁壮,万物生长趁春旺,人为理想开始创。祝朋友立春快乐,前途似锦!
11、红花有绿叶相伴,美丽因此绽放;繁星有夜空守护,闪耀因此停留;快乐有朋友分享,幸福因此永驻。立春又到,愿你吉祥如意,健康如故!
1、立春的民间风俗
(1)打春牛
打春牛就是在立春日用黄土造牛并鞭打之,寓意鞭策耕牛、辛勤耕耘。古时皇宫内打完春牛之后,把黄牛搬至臣子府前,让臣子打春,而在府门前路过的行人也可以打春牛。由于这种风俗,所以立春在民间又称为“打春”。
(2)喝春酒
喝春酒在我国古代就有,现在在部分地区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习俗。有的企业,在新年开工的时候,也会有老板宴请员工喝春酒,一起热闹热闹的传统。
(3)吃春饼
古代每逢立春日,民间有吃春饼的饮食习俗。春饼是用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吃春饼讲究将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名为“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2、立春节气的习俗
(1)迎春
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2)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3)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4)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5)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6)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7)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1、《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春游曲》(王涯)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
4、《春运》(杜甫)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5、《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6、《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10、《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