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自《论语·卫灵公》。
2、成语典故:“仁”,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究竟何谓‘仁’?”
3、孔子回答说:“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即可。”
4、子张又问:“怎样做到恭、宽、信、敏、惠呢?”
5、孔子解释说:“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情的心叫敏;没有苛刻的心叫惠。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如果一个人承担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不可有半点的谦让之心。即使老师在面前,也不必同他谦让(当仁,不让于师)。”
1、当仁不让于师是状语后置句。当仁:面对仁德,不让于师:不同老师谦让。正确句式应为:当仁,于师不让。
2、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宾语后面)。
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古今义
原意为孔子:“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出处是一样的,只是经过简化了。意思有了些延伸: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3、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知”通“智”。
道之斯行,“道”通“导” 。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
毋吾以也,“以”通“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