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净卫生、预防疾病,围桌共食、不用公筷,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就餐方式,增加了疾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风险。就餐者中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可随着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的筷子将疾病传播给其他共同就餐的健康人群。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
2、减少浪费、文明餐饮,正是因为使用公筷,所以菜肴都没有被各种唾液所污染,没有吃完的,就餐者尽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精神。
3、注重营养、科学搭配,中国人家庭聚餐的方式决定了家庭成员很难真正实施营养配餐。因为厨师可以决定一盘菜的营养搭配,但家中每个人的口味喜好不同,对某种食物摄取量的多少无法掌握。如果采用分餐制,只要根据每个人需求的不同搭配好一盘菜,那每个家人摄取的营养量就都可以控制了。
1、一般都备有两双筷子,一公一私,食客可以自主选择哪双用作公筷。不过,不少人都表示,虽然公私分明,可有时吃着吃着就乱了,私筷不自觉地就会在餐桌上也乱飞起来。
2、公筷:公用的筷子,即大家用来夹菜的筷子,放在盘上,大家拿来用,不过不能放到口里,是为卫生问题设计的。
3、私筷:大家各自的筷子,是用来把菜夹到嘴里的筷子。
4、公筷是放在桌上夹菜,可以用它来给他人夹菜,不能用自己使用的,不放到嘴里的筷子给他人夹菜,也可以夹到自己的碗里,这是礼貌,私筷就是自己用的,在用公筷把菜夹到自己碗里后所使用的筷子。
5、使用公筷的作用是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乙肝,那么,并非每人都要用,才能切断传染,而是只要乙肝患者使用,即可切断传染。所以,使用公筷,并不是防范他人的表现,而是保护他人的表现。
6、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中餐也应像西餐那样分餐或是使用公筷公勺,这并不是个新话题,无论是亲朋小聚还是家庭用餐,仍是很少有人主动提出使用公筷公勺,现实中公筷公勺、分餐分筷的用餐方式依旧尚未普及。
1、公筷公勺,是为保障两人及以上的同桌就餐卫生而配置的、用以夹取菜点、舀盛汤食的公用筷子、勺子,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公用分餐工具。
2、公筷公勺,应以一双筷子、一个筷架、一只勺子、一个勺托组成完整的一套。
3、公筷公勺,在其规格、色彩、材质、包装、标注方面应与私筷私勺有明显区分,增强辨识度,同时起到提醒、引导宾客正确使用的作用。
4、公筷公勺的摆放数量可根据同桌共餐人数而定,至少每两人摆放一套公筷公勺;也可根据菜品的份数而定,至少每两份菜品摆放一双公筷,每份汤品摆放一只公勺。有条件的,也可每菜或每人摆放一套公筷公勺。
1、桌上摆放公筷公勺,做文明用餐的推动者。家庭要把精神文明教育融入良好家风传承,推动“文明餐桌”进家庭。家庭成员要树立卫生意识,一日三餐餐桌主动摆放公筷公勺,让卫生习惯变成每个家庭的健康保障。
2、主动使用公筷公勺,做文明用餐的践行者。学校要倡导每个家庭成员餐前洗手,不用自己的筷子相互夹菜,不与他人共用餐具。家庭成员主动使用公筷公勺,特别是引导孩子和老人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良好习惯。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上的“常客”,成为每个人的文明习惯。
3、引导使用公筷公勺,做文明用餐的监督者。无论在家还是在外,用餐使用公筷公勺。家中有长辈或有宾客来访,就餐时要善意提醒其使用公筷公勺;在外聚餐,要使用公筷公勺,如未提供,要主动要求提供公筷公勺,做到专人专筷,多人公筷,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
1、公筷公勺是公用的盒勺子,即大来夹菜的筷子,放在大家拿来不过不能放到口里,是为卫生问题设计的。私筷是大家各自的筷子,且现在都提倡聚餐用公筷餐具要消毒。
2、公筷,是专用于夹菜的筷子。不用于吃饭。为了方便夹菜。很多人误以为使用公筷,是防止别人把病传染给自己,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使用公筷,最大的作用,是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
3、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门螺杆菌,那么,并非每人都要用,才能切断传染,而是只要患者使用,即可切断传染。所以,使用公筷,并不是防范他人的表现,而是保护他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