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引导亿万青少年全方位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大型公益事业,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
2、由于“保护母亲河行动”符合党和政府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热切愿望,再加上具有“5元钱捐植一棵树”、“200元钱捐植一亩林”和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的公众参与方式以及工程化建设、基础上化管理等一整套科学机制,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响应。这一活动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公众参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对青少年进行生态环境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3、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发展,标志着青少年生态建设活动迈入到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由单一依靠共青团组织发动到以共青团组织实施为主,人大、政协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转变,在实施的内容上,实现了以植树造林为主到全面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转变,在参与的主体上实现了由单一组织发动青少年到以青少年为主,牵动广大社会公众的转变。
4、至今“保护母亲河行动”开展14年来,共募集资金人民币4.78亿元,在全国建设了近5700个总面积450万亩的工程,吸引5亿多人次青少年参与,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母亲河是对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河流养育了人,催生了人类文明,所以我们就称其为母亲河。
2、比如我们华夏文明就诞生于黄河和长江,所以我们称黄河和长江为母亲河。地方的河流如果有类似的也会被称之为母亲河的。
1、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是黄河,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2、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
3、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4、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1、母亲河是指黄河。
2、黄河既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河,又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所以对黄河旅游区的开发,应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统一起来思考,尽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只有如此,我们开封的黄河旅游区才能显示出个性并独具魅力。
3、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1、黄河中上游地区还耕于林是一条必由之路。自然界本应是和谐统一的,植物生长离不开水资源,而水资源的保护离不开植被。很显然,要解决大西北严重缺水的困境,出路只有植树造林。它能控制黄河等水系的水土流失,减免风沙危害,对建立农业的良性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2、加快建设中游下游的水利枢纽工程,进一步提高黄河的水沙调节能力。
3、在上中游,已修建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4座。在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除三门峡水利枢纽,还修建了伊河陆浑水库和洛河故县水库,以及“引黄入卫”、“引黄济青”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为缓解华北地区“水荒”,未来十年间,国家将在黄河流域全面推行节水技术和措施,包括对黄河灌区进行大规模节水改造、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项目,还将于2010左右开弓建设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为黄河补水。同时,还将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实行计划用水和用水定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