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文化 >红楼梦为什么那么吓人
红楼梦为什么那么吓人
更新时间:2025-05-24 11:34:37

(1)红楼梦为什么那么吓人

1、这可能是对时代感与历史感的感受较为敏锐,旧版红楼梦是许许多多的红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章节的选择,手法的运用,甚至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一个动作的设计,以及配乐、镜头的选取,还有对红楼梦这部书思想性的理解与阐述,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耐人寻味,百看不厌,回味隽永。

2、旧版红楼梦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它充分描摹了古老的岁月所散发出来的韵味。历史感很大一部分是使人感觉消极的,比如科学的落后,体制的陈腐,观念的滞留,苛刻的生存条件以及思想的狭隘。

3、古老的社会由于这种种的限制,生死往往不能由人自己掌握。好比如今头疼脑热可利用现代医学进行治疗,而古代很多在今天看来并不要命的疾病却能置人死地,死亡在古代是时刻在身边的,好比贾珠夭折,晴雯病亡;又好比如今的男盗女娼,道德败坏,在今天即使不被苟同,社会也并不施以很大的精神压力,而在古代,封建的道德观念对于人的精神压迫是极其严重的,这也是为什么金钏会跳井,司棋会触柱的原因。

4、古代信息交流的不发达,使得人们时常处于闭塞、孤独的状态,心理上的压抑,使人感到世界的苍凉与冷漠,产生恐惧的感觉,贾母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使宝黛二人“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想来其情万状、其苦亦万状。

5、古代的种种“不随人愿”,通过电视剧得到了视觉与听觉,外在与内在的全面系统的表达,历史的沧桑感与沉重感压得人透不过气,这既是感到恐惧的原因,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剧的魅力之所在。

(2)红楼梦中的有关茶的句子

1、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由此引出了一大篇的茶经。

2、先是选茶。不同的人对茶有不同的嗜好,妙玉为贾母送的是老君眉,它产于湖南又称银针,形如长眉,给贾母完全迎合老年人的心理。

3、其次是择水与煮水。水质的优劣与煮得是否得当,对茶的味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古人就十分讲究水质。陆羽《茶经》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各地之水也有高下之说:“如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共分为二十等”。在《红》中,妙玉用的是“天落水”,清顾禄《清嘉录》载:“居人于梅雨时,备缸瓮,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名曰梅水。”贾母问是什么水时,妙玉说是旧年蠲的水,与《清嘉录》所载,相合。而给宝黛等煮的水刚是“五年前收梅花上的雪……”可见用水的讲究。

4、关于著水,《茶经》中已有“其火用炭,次用劲薪”之说,并对著茶时水的沸度作了具体的要求,:“其沸如鱼目微有声有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唐温庭筠《采茶录》也说,茶须缓火炙,活水煎。“妙玉煮茶十分专心,”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一壶茶。”

5、再次说是茶具,喝茶对茶具也想当讲究的,好的茶具,不仅讲求产地,瓷质,瓷色,也讲求形状,妙玉给贾母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盅,成窑是明成代年间景德镇的官窑。给众人用的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虽也名贵,但易得。给宝黛用的“XXX”“点犀X”给宝玉的是自已用的“绿玉斗”

6、二十五回,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 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迸出的稚笋,不觉出了院门。一望园中,四顾无人,惟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林黛玉信步便往怡红院中来,只见几个丫头舀水,都在回廊上围着看画眉洗澡呢。 听见房内有笑声,林黛玉便入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一见他进来都笑道:“这不又来了一个。”林黛玉笑道:“今儿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蔽7d了, 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7、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8、还有就是“枫露茶事件”。茜雪给喝的有些醉的宝玉倒茶,宝玉要他早起倒的“三四次才出色的枫露茶”,茜雪说明让李奶奶给喝了,宝玉积怨成怒,导致闹出事来,最后茜雪被撵。

(3)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

1、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的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宝黛带之间凄美的情丝化为虚无,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尽。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忧哉,恨百代家业只凋零。红楼兴衰,世间百态,人间离合,便是曹雪芹倾注一生的血与泪记录的。那被记录下的凄美的文字成就了旷古无今,悲情凄美的《红楼梦》。

2、谈起《红楼》,又有几人不知,几人不晓?《红楼梦》倾注着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小说从四大家庭清末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及衰的过程。曹雪芹以他细腻的笔触,悲凄的情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历史长卷。他所写的贾府繁荣似锦的日子,可能有反映康熙盛世的意思,但作者亲自经历了自己家族的没落,深深感悟到福祸相依的道理。所以书中也暗示了封建制度腐败和必然衰败的道理。

3、就如《红楼梦》第四十回所写一样,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曹雪芹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再次描写贵族生活的浮华、浪费和奢靡,也为后来家族的没落埋下伏笔。姹紫嫣红的大观园,虽隔断了世俗与肮脏,可贾府的衰落并不可逆转,小小的一园不可能避免着另一爱情悲剧上演……

4、那一年,那一天,阳光晴好,碧空如洗,一位水一般的姑娘怀着一颗忐忑的,期待地走进了为她一生所牵的大院深宅,遇到了命中的他。她多愁;他多情,从此,她在这深宅里植根他的身边,她的心,她的情,都被他牵绊。她是黛玉,痴痴葬花,他是宝玉,痴痴恋她。

5、其实曹雪芹对黛玉,是充满怜爱与惋惜的,“两弯罥眼眉,一双含情目。娴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这样的女子上天不知如何创造,但是,真实中这样的一个女子,身世却异常凄凉。自幼丧母,不久又丧父,父母双亡的她无奈寄人篱下。在别人眼里,她黛玉是幸福的,贾母,王夫人对她疼爱至极,宝玉视她为红颜知己,她对宝玉有情,宝玉对她有意。可又有谁知道她的苦楚?本与宝玉之间的金玉良缘,却因宝钗而缘尽。她只是失了父母的孤女,不比她,有母亲疼爱,哥哥护着,她只是有着那满腹的才华和那段青梅竹马的牵绊。她的心,为宝玉愁;她的泪,为宝玉而落。

6、可是,纵使她为曹雪芹所怜爱,她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她与宝玉有着青梅竹马的牵绊和两情相悦的情丝;也终究敌不过世俗的婚姻,终究敌不过那为“冲喜找玉”而将新娘换成宝钗的做法。她回到自己的院子,因积郁的愤怒,一口刺眼的鲜血喷到地上。在自己所爱之人和另一个女子的良辰吉时,这个水一般的女子走了,化为虚无。

7、在常人眼中,黛玉或许是尖刻,多疑,柔弱的。更有甚者,认为黛玉太过任性,自己造成了这一幕牵动人心弦的爱情悲剧。在他们看来,当今社会更需宝钗这样贤静庄淑的人。而在我看来,她却是在柔弱中带着几分刚硬,似翠竹一般不屈、刚毅。她在金陵这个灵秀之地,绚丽的绽放,又在金陵这个腐朽之地,无声地凋落。上天注定她最终要离开,或许,在她看来,腐朽的贾府已无她的容身之处,倒不如回到太虚幻境,继续做自己的绛珠仙子。这应是她最好的选择。

8、曹雪芹的一生同这《红楼梦》中二为主人公凄美无果的爱情一样,挥洒着自己的血与泪。只是同样,就算他倾注一生的血泪,红楼一记也终未完成。这又何尝不悲?可这也并不妨碍人们对《红楼梦》的痴迷和喜爱,在红楼之梦中,看到贾府的支离破碎,看到黛玉为情心碎,不禁感慨万千:

9、红楼倾倒,碎了梦,亦碎了心。心碎,情碎,梦碎,惟凄美长存于世,牵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