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3、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于香山,享年75岁。
1、这首诗写龙抬头这个节日的情景,惊蛰天春雨绵绵,草木一新。根据龙抬头的习俗,后两句是青年出来过节,进行一些传统活动。女的回娘家省亲,所以在渡口拥挤上船或下船,或者后两句写同一件事,就是男的来迎接或送回娘家的女的。
2、“二月二,龙抬头”早在唐代,就已有二月二这个节日的记载。这一天,是个踏青的好日子。唐朝人还把二月初二当作一个特殊的日子——“迎富贵”的日子,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3、此当时民间还流行着互相赠送刀尺、百谷、瓜果种籽和迎富贵果子的习俗。这一习俗到宋代仍然盛行。而二月二与龙的结合既包含了中国古代对龙神的祟拜,也表现了古人对星辰运行和农业节气的认识。
1、《草》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古原上野草的景色,实际上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
2、诗的一、二句描写了春草的茂盛,以及春草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规律;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3、诗的五、六句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诗的最后两句用绵绵不尽的春草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整篇文章看似写草,实际是借草取喻,用草的茂盛来比喻自己和友人之间的情谊,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