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肉最好选用五花肉,因为炒五花肉的口感很好,有肥有瘦,吃起来既不腻又很香,把猪肉洗干净之后切成薄片,放入容器中备用。
2、蕨菜洗干净之后用刀切一下,想省事的也可以直接用手掰断,把蒜苗洗干净之后切成3厘米左右的长段,小米辣切段备用。
3、冷锅中加少量的油,热锅后放入蕨菜,然后用锅铲快速翻炒,蕨菜中的水分炒出来之后在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然后撒上适量的食盐,盖上锅盖煮三分钟。
4、等到锅中的水分全部蒸发之后,把蕨菜盛出来放入盘子中,然后把锅清洗干净,锅中加入适量的油,再次热锅。
5、热锅后加入辣椒,大火爆锅之后加入猪肉,加一勺盐,一勺糯米酒,大火翻炒至猪肉变成焦黄色,然后把炒好的蕨菜倒入锅中。
6、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加一勺酱油,翻炒均匀之后盖上锅盖,两分钟之后打开锅盖加入蒜苗,翻炒收汁后即可出锅。
1、食材:猪肉40克、豆瓣酱80克、葱,姜各5克、五香粉,味素各1克。
2、猪肉切成肉丁,肉丁要切的小一点。
3、葱洗净切碎,姜洗净切碎,豆瓣酱倒入碗中,加少许水搅拌均匀。
4、锅中倒入食用油,放入五香粉。
5、油八分开,放入肉丁煸炒,肉丁变色,放入葱,姜爆香。
6、放入豆瓣酱煸炒。
7、放入味素,出锅装盘。
1、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2、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3、元宵节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7、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8、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1、首先把米淘洗干净,淘米的时候不要使劲揉搓大米,这样会使得营养流失~淘洗干净之后放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让米粒充分吸收水分。
2、把泡好的大米沥去水,接着放一小勺油拌匀(可以是任何的油,橄榄油花生油都可以的)。放油可以使米粒在下锅的时候充分吸收周围的热水,更容易使米粒煮开花,同时白粥也会更棉滑。
3、锅中烧水,沸腾后,加入拌好油的米粒。
4、继续保持中大火的状态,用勺子不断的朝同一个方向搅拌。一开始搅拌的时候,米粒还是在中间部分打转的。搅拌到周围的水已经变成米浆的颜色,同时米粒基本在整个锅子中打转的时候(大概要5分钟),就差不多了。
5、这个时候观察米粒的状态,比下锅的时候要大一圈啦。
6、然后转小火,加盖。大概闷45分钟就非常软烂了。
1、食材:猪筒骨、生姜、料酒、盐、小葱。
2、做法:先将骨头放到清水当中清洗一下,再放到冷水中浸泡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将骨头当中的血水和杂质浸泡出来。
3、骨头浸泡好之后放入到锅里面,锅里面加入生姜、料酒适量的冷水,烧开,这个时候锅里面会有一些白色浮沫,将水倒掉之后进行第二次焯水。
4、接着向锅里面加入少量的白醋,盖上锅盖让骨头在锅里面炖煮一个小时以上,加入少许盐、小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