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不知不觉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在一年的节日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春节了。虽然今年的春节全国人民都在抗疫、防疫,但疫情并没有降低人们过春节的热情。
除夕那天,家人们都穿上了新衣服,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春花,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家里家外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美好气氛。
说到过春节,就必须提到饺子,因为它是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取“更岁交子”之意,也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傍晚的时候,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要吃饺子,不过你得答应我,必须和我一起包。”我心想这有什么难的,“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妈妈把手里的擀面杖递到我面说:“你先擀一个皮儿试一试。”说完,就把切好的面放在了我面前。一时间我却不知道从何下手了,妈妈拿起擀面杖,给我做了示范。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擀了起来。一边擀一边想:“这还不容易!”由于我用力太重,面粘在案板上了,真气人!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把面擀开,但总是擀不圆,面皮儿还粘的到处都是。看着我那狼狈样,妈妈“咯咯”地笑了起来:“你还是去包饺子吧!”
谁知包饺子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捏住了饺子的这边,那边的馅儿就冒了出来。后来,我索性把面皮放进手里,同时两边儿一捏,两边都不出漏馅。但它的“肚子”却破了,我赶紧拿来另一张面皮儿,把它的“肚子”补上,人生中第一个自己动手包的饺子就这样诞生了。妈妈看着我包的饺子,满是包容地笑着说:“从南京到北京,没见过饺子还能打补丁的。”
我难为情的凝望着案板上已经包好的饺子,妈妈包一个个都挺着“将军肚”,活像打了胜仗的大将军,又像是小元宝,个个精神饱满,可我包的饺子还没“上战场”就趴下了。此后,我继续学着妈妈的手法,完成了我的第二、第三个饺子……第一次包饺子的经历,对于我来说真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了。
晚上开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吃着饺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全家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虽然这次我包的饺子不算完美,但是我却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与意义。在此,我也祝福奋战在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们,早日战胜病毒,早日回家过年。
1、相传饺子是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
2、到了清代,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已经把它固定下来。这种习俗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就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子时就相当于今天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个时间,那么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时候,那么这就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的更替,中国人管它叫“交子”。
3、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饺子和这个“交子”正好是谐音,而且饺子还有那么丰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所以北方中国人才慢慢形成,在春节、在大年初 一、在交子这个时刻,吃饺子这么个习俗。
1、不是总成,发动机节温器安装在发动机冷却水上部的出水口处,以往一般大多数发动机节温器都是安装在发动机冷却水上部的出水口处。
2、这样的设量是便于维修,同时在更换冷却水时,使空气容易排出,不易使水系产生气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