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地面物质组成和植被四个方面。
(1)地形:沟壑纵横,坡陡沟深的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2)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3)土质:我国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质疏松,雨水极易分解,抗侵蚀能力极低,造成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4)植被:植被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天然植被已经遭受破坏,加大了土壤侵蚀。
2、人为因素:
(1)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加大了土地的载荷。
(3)掠夺性的开发与人为破坏植被引起风蚀和水土流失。
1、自然原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植被方面:植被被严重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人为原因,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森林大量砍伐。
1、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2、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冶坡与冶沟相结合,以冶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强化造林治理。主要用于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集中,植被稀疏,无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蚀区,其治理技术要点是:适地、适树、营养袋育苗,整地施肥,高密度、多层次造林,争取快速成林、快速覆盖。对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
4、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