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的。古代屈原为楚国投江而死,人民很同情他。因为想尽快把屈原打捞上来,人民争先恐后地划船寻找(后来形成划龙舟);因为怕江里的鱼饿了会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米团喂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粽子)。
2、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3、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4、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寄寓了对屈原的怀念。
2、吃粽子: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因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并在外缠彩丝,后逐渐发展成棕子。
3、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不舍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都不见踪迹。于是,人们希望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过量食用粽子是会长胖的,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属于增胖性食物,减肥不易多食。
2、减肥专家说,粽子的营养主要是以热量为主,其次为蛋白、脂肪与碳水化合膳食纤维;若以20岁成年男女一天所需的营养来说,粽子的热量大多偏高,高纤维普遍不足,量少为宜。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食用过多导致长胖。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3、为了避免过胖最好也要少吃为妙,因此,一定要熟记少油、少盐、少糖等吃法,同时为了身体平衡,最好吃粽子的同时也能搭配青菜与水果等多纤维的食品,就可以避免掉不必要的肠胃道不适症状。
1、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2、端午节起于中国,最初为古代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1、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习俗是,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3、端午节习俗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4、端午节习俗点雄黄酒,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