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复杂化对学生政治意识和世界观的影响。
(1)市场经济的运作形态将使大学生的平权意识和民主诉求更加强烈,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将对他们的祖国归属感和政治信念提出挑战。
(2)利益驱动机制和竞争意识使大学生的人生观更具个性化和功利性,传统道德观受到严峻挑战。
2、开放教育市场,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对学校办学方向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1) 外资介入教育市场,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源不足,引进现代教育观念,但对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出严峻的挑战。
(2)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信息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增进了解,但中外师生人际交往中将产生价值观的互动作用和碰撞。
3、文化产品、服务的多样化对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的影响。
(1)有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精华,但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排斥感,并改变人们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
(2)西方文化借助于科技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强势地位将对民族文化价值观形成“打压”态势,对主旋律形成干扰,并弱化民族的道德素质。
4、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对大学生认知、心态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1)网络有可能成为人们信息主要来源之一,大学生的信息拥有量大,对教师的权威提出挑战,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渠道,改变了青少年的娱乐方式,电子交往和电子娱乐也对人的自制与自律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3)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4)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
(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6)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尽管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
(2)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目前,24小时电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在为市场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也为金融界的不少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次,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有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国内产业,威胁其国内市场安全,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
1、作为全球化的后来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会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会构成某些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国际竞争力尚弱,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却相对较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国民经济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依存度逐步上升。其结果必然是,对外开放的某种超前发展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十分强,这就使得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同样会面临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问题。
2、尽快熟悉经济全球化的规则,找到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遵守经济全球化规则的最佳结合点。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开放,意味着要搞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也不等于盲目的开放,盲目的搞市场。同志关于市场建设的一整套理论就是最好的指导原则。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把握“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要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色彩。一谈到有中国特色,很多人就容易从意识形态出发,这一点是不利于搞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要尽快熟悉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根据相关规则加大本国经济改革和调整的力度。“慢慢吞吞”会白白丧失机会,“操之过急”又等于“过犹不及”。中国应该从亚洲和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吸取经验和教训。
3、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将中国经济主权受到冲击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措施包括: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出现货币危机;保持汇率稳定,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弹性汇率制度;保持进出口的平衡,避免出现国际收支危机:控制外债规模、期限和结构,等等。
4、从战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制度和科研机构的企业化改制,建立完整的科技人才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新兴市场的形成,从而又进一步推动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发展,形成“研”一“产”—“学”的良性循环。
5、缩小地区差距,保持地区间的平衡,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经济的速度加快,中国的经济也出现高速发展,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西部开发战略,将发展战略的侧重点转移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大力开发中西部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注重鼓励和引进其它地区的高新人才加入到西部大开发的队伍中来。总之,中国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在抓住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只要政策得当,应对从容,就一定能化解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带来的各种冲击,一定能有效维护中国的经济主权,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
1、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是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秉承“国际化、影响力、建设性”的专业定位,坚持“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致力于全球化、全球治理,国际经贸与投资,国际移民、人才与企业全球化、中美关系与中美经贸、国际关系、一带一路、智库发展等领域的研究。
2、CCG是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所在地,财政部“美国研究智库联盟”创始理事单位,拥有国家授予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也是唯一获得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的中国智库。目前,CCG拥有专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是国内最大的社会智库之一。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8》中,CCG再次跻身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榜并位列第94位,是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并在国内外多个权威智库排行榜单均被评为中国社会智库第一。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