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生活 >清明节的习俗的禁忌
清明节的习俗的禁忌
更新时间:2025-05-24 21:07:09

(一)清明节的习俗的禁忌

1、在扫墓时,除了摆放鲜花外,也可在墓前插几枝新柳,以表达追思之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在墓地周围栽种几株松柏,这些都是荫庇子孙、辟邪扶正的善举。

2、清明节扫墓、拜祭时,着装以肃穆端庄为宜,最忌鲜艳衣服。当然,新人或添的新丁要穿红衣服,以表达向先祖报喜之意。本命年之人也可在里边穿红。

3、清明节也是迁坟的好日子。但迁坟是大事,事关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子孙富贵,因此要千万慎重。如果迁坟的话,最好不过午时。因为午时一过,阳气渐衰。

4、迁坟前,要给新墓地选好地方,选择视野宽阔、前案后山、山环水抱的生旺之地迁祖坟,这样才能起到富贵绵延、子孙兴旺的效果。同时一定要调好“山向”,以免好的“山向”虚脱,利用不当反而体现不出好墓地的价值。

5、外出游玩时,要在太阳落山前返回。否则阳气退去,阴气见长,体弱多病之人则容易受到阴气袭扰。

6、外出游玩时最好是结伴而行,避开背阴的山沟及荒野之地。如在野外遇到墓地,则要心怀虔诚之心走过,切不可喧哗、吵闹或有其他亵渎之事。

(二)清明节的古诗

1、《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3、《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三)清明节的真正来历

1、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2、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3、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5、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四)清明节的谚语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蒜不在家,数伏蒜不在地。

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五)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1、祭祖,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主要是悼念已逝的亲人和祖先,对他们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敬意,现在清明节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

2、踏青,踏青又叫春日郊游,也就是到郊外散步游玩,不过清明前后,出去游玩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清明节当天往往下小雨,反而不是最好的节日。

3、插柳,插柳是一种风俗,主要是为了纪念祖师神农氏,柳树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年年插柳,到处成荫,寓意也是非常吉祥的。

4、放风筝,放风筝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游戏之一,古时是一种通信工具,清明前后春风和煦,这个时候放风筝,是非常好的娱乐游戏。

5、植树,清明前后,春暖花开,这个时候是非常适合植树的,在这个时间种的树往往比较容易成活,所以人们都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6、蹴鞠,蹴鞠是一种体育项目,主要指的是古人用脚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于现在的足球,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蹴鞠的游戏,现在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