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总得活个对错。”在司马懿的一生,很少见他犯错,在当世人眼中他最大的错误便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殊不知这个他故意为之的。
2、“我挥剑只用了一天,但我磨剑却用了20年。”司马懿最大的能耐就是能忍、能熬,他熬死了袁绍、袁术;他熬死了曹操、刘备、孙权;他熬死了诸葛亮、曹丕、曹叡。待天下英才散尽,司马懿挥一挥剑,便取得了天下。
3、“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到的都是朋友和师长。”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和他怀着一颗敬畏的人有关,司马懿礼贤下士,善于学习,即使是在家乡种地的老农,司马懿都不耻下问,拜其为师。
4、“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这是司马懿打败曹氏勋贵的原因,在魏蜀之战中,曹真始终是大司马大将军,而司马懿只是一个副将,然而绝大数的胜仗都出于司马懿之手,同样,魏吴大战中的曹休和司马懿也是如此。这句话也是曹爽和司马懿之争中,司马懿胜出的原因。
5、“人不能怯懦,但不可不知敬畏,要学会敬畏自己的对手。”司马懿前半生的对手是杨修,司马懿非常敬畏他;司马懿后半生的队友是诸葛亮,司马懿对其万分敬仰;司马懿暮年的队友是曹爽,司马懿同样敬畏他。
1、司马师。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高平陵之变后,以功封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后,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时年四十八岁,谥号“忠武”。后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2、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年五十五,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3、司马伷。
司马伷(zhòu)(227年-283年6月12日),字子将,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宗室、将领,晋宣帝司马懿第三子,伏太妃所生。晋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的同父异母弟,晋武帝司马炎的叔父。
司马伷少有才气,在曹魏历任宁朔将军、散骑常侍、征虏将军等职,先后受封南安亭侯、东武乡侯,五等爵制建立后,改封南皮伯。西晋建立后,获封东莞郡王,入朝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出外拜镇东大将军。后改封琅邪王,加开府仪同三司。西晋伐吴时,率涂中,孙皓向他投降并奉上玉玺。战后因功拜大将军,增邑三千户。
太康四年(283年),司马伷去世,年五十七。谥号“武”,世称“琅邪武王”。著有《周官宁朔新书》八卷,今已亡佚。
1、被动:司马懿能够获得2000范围内施法者的视野且该范围内地方释放技能会为司马懿回复5带你能量;司马懿基础拥有80点能量(每级提升3点能量上限),同时每次击杀或者助攻能够提升10点能量上限,将普攻替换为巨大的镰刀攻击造成法术伤害,持续4秒,镰刀每击造成250(+40%法术加成)点法术伤害,替换为镰刀后的首次攻击可位移到目标身后造成500(+80%法术加成)点法术伤害。
2、司马懿确实是有视野能力的,所以遇到司马懿的时候要注意被其反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