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从唐太宗贞观开始,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国威更加繁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访问”。从此,海外人对中国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称中国人为“唐人”,称中国的字为“唐字”,称中国为“唐山”等等,这种情形延续至今。
2、唐朝覆亡后,由于唐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人称为“唐人”的习惯一直未变,从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腊传》中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馑然。”直到目前,老一辈的华侨仍喜欢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山”,至于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这几乎举世皆知。
1、黄河别称:母亲河、河水、浊河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称其为“母亲河”。
2、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
3、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1、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
2、杜甫被称为“诗圣”,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杜甫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其中“三吏”和“三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