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时节雨纷纷,怀念先人正时分,文明风俗吹遍遍,海葬树葬为千秋。
2、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记忆。不会忘记,也不会离去,为了身边的,离去的,好好努力,好好珍惜。
3、清明时节语纷纷,郊外游客笑嘻嘻,欲问酒家何处停,路边农妇欢迎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催,商隐弹泪谁人,信香烛鞭炮金钱知。
4、每当这个日子的来临,总会让人想起一些过去的事情,逝去的人,装载着千丝万缕的思念。如果你真的为他/她好,请你快乐多一点!
5、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
6、华夏文明永记心,民放文化民族魂,清明寄祖好传统,感恩情怀天下知,文明寄祖清明时,先祖的伟大世人牢记,真情的传递思念的情,先祖精神满神州。
7、清明时节,杨柳依依,思念故人,笑对明天。
8、清明里总有一些花开,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儿,一睁开眼睛和关闭视野都要流泪;也许这雨正是我无尽的伤悲的一场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1、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吃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2、吃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3、吃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1、[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宋]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3、[宋]高翥《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4、[宋]程颢《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5、[唐]白居易《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6、[唐]孟浩然《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7、[唐]杜甫《清明二首》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
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
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
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
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