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预习时尚未搞清楚的易错、易混、理解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内容,尤其是经老师讲解仍不懂的,更要记下来,课下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你可以带着笔记本和笔请给你答疑的老师或同学直接在你的笔记本上写下要点、例句或典型例题,也可以边听讲解边记,这一点是很多同学没有尝试过的,不妨试一试。
2、记书上没有、老师补充的内容。
这些内容往往是重要的考点,你可能因记下这些知识而取得优势。如果非要用到书本上的大段内容,可用“见书**页”的形式注明。若有没有记下来的内容要留出空位,以便课后补上。
3、 根据课型和讲授内容不同有所侧重。
例如讲解概念或公式时,主要记知识的发生背景、实例、分析思路、关键的推理步骤、重要结论和注意事项等;对复习讲评课、重点要记解题策略(如审题方法、思路分析等)以及典型错误与原因剖析,总结思维过程,揭示解题规律。
1、首先,拿到一本书之后,用自己舒服的阅读方式通读一遍。比如我已经习惯了速读,那么就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期间最好不要被打扰。花这点时间看一遍书不要追求百分百的记住,因为这一遍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文章的框架和脉络。
2、然后,根据自己快速阅读完文章后的印象,画一个思维导图。画图的时候不用过分追求美观什么的,遵循越简单越明了越好。画图的时候对于一些脉络忘记了可以重新去翻翻书。
3、把画的思维导图记到大脑里,然后第三遍看书。看书的时候要有一个感觉,就是往自己脑子里的思维导图里添加内容,同时对于这个思维导图作出一些修正。
4、如果读完感觉脉络已经十分清楚,那么直接去总结一下自己应该掌握的东西,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展,去查询和收集相关的资讯,记忆等。也就是直接进入了实践和应用阶段。如果感觉脉络不是很清楚,可以完善一下思维导图。
1、首先,新建一个表格,再选择打印,当然,为了标准,这里统一使用A4纸张。
2、为了最大限度利用空间资源,这里仅仅使用几个关键字,例如:日期、关键字、主要内容。
3、接着,将空白的地方逐一合并,至于空白的地方,没必要专门居中字体,毕竟全部空白。
4、下一步,将表格纵向拉长,当然,由于软件的问题,这里纵向长度可能存在异常,因此需要拼接。
5、为了打印机能识别,将最外部边框加粗,尽量加粗就好。
6、接下来,调整打印边距,如果有可能,推荐设置在1.5厘米以内。如果打印机比较好,0.5厘米也是可以做到的。
7、最后,调整表格的边距,以及字体,为了好看,推荐加粗。整体打印预览,如果还有问题,再次调整即可。
1、紧跟老师的思路
即使课前认真地进行了预习,也并不是说听课时思想就可以放松了。上课时孩子还是应当紧张起来:
认真听讲,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
没听懂先做个记号,课后再说,先跟上老师的讲解;
尽量将老师讲的知识当堂消化;
听课时大脑要如同参加考试一样机敏、紧张;
记好笔记。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二是听课时不懂的地方。
认真听讲,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
没听懂先做个记号,课后再说,先跟上老师的讲解;
尽量将老师讲的知识当堂消化;
听课时大脑要如同参加考试一样机敏、紧张;
记好笔记。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二是听课时不懂的地方。
总之,老师的思路,是一节课的精华。抓住了老师的思路,也就等同于抓住了一节课的精华。
2、“前松后紧”法
“前松后紧”,是说听课时前几分钟可以松弛一点,后头再紧张起来。一节课45分钟,一天好几节课,要想每节课自始至终紧张、专注地听讲,基本不可能。因此,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听课时“前松后紧”。
老师上课时,往往一开始是回顾以前所讲内容并引入新的内容,这些一般比较简单,接下来是较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据心理学家研究,青少年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20~2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会下降。如果听课是“前紧后松”,前半节课尚能保持注意力,到了后半节课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松劲。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后半节才是重头戏。
3、有重点地记下老师讲课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学科,记笔记有不同的记法。例如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定理,书上都有,而且内容完整、语句严谨,科学性与逻辑性都很强,所以不必记。着重记老师对概念的解释,理解上要注意的地方以及解题的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