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是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大概五百年的作品,共305篇,包括《风》、《雅》、《颂》三类。
2、《风》又名《国风》,分为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大部分是各地民歌,有诗160篇。
3、《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基本是贵族作品,《小雅》包括贵族作品和民歌,有诗105篇。
4、《颂》也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贵族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诗歌,有诗40篇。《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
1、《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据《史记》等记载,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其说。其中民间诗歌部分,相传由周王室派人搜集而得。称为“采风”。《诗经》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2、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在农桑耕稼、狩猎放牧的劳动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用歌咏、舞蹈、弹奏等来抒发他们美好的情感。于是,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就广泛流传下来。
3、古代帝王每当举行祭祀等国家大典时,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会盟时,都要弹奏庄严、壮美的音乐。因此,宫廷中专门配置了负责诵诗、奏乐的人,这就是乐师。乐师们既要从民间搜集各地的歌谣,进行筛选、加工后献给君王,又要自己创作适合宫廷需要的各种歌曲,并加以汇编、保存。
4、东周时期,各国的乐章通过交流或进献,最后都集中到周王室,统一由太师掌管。这些来源不一的诗作积累多了,经过整理润饰,最后汇编成册,华夏民族的第一部诗歌集就在这些周王室的乐师手中诞生了。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2、《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3、《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