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热解毒:蒲公英是一种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良药。适合用在各种热毒疾病方面,其中清肝热的效果非常不错,同时对一些由肝热所引起的严重发红、肿胀,以及伤口感染后化脓的疾病治疗效果也不错。
2、祛湿热:《本草纲目》中说: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蒲公英可泻火祛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治疗的效果。
3、治疗口腔溃疡:咀嚼干制的蒲公英5—10分钟,一部分内服,一部分留于齿颊,起到内服与外敷双向用药的效果,可减轻口腔溃疡的疼痛。
4、消痈散结:蒲公英具有祛火、消炎的作用,对于女性来说,经常吃点蒲公英能有效地疏通郁结的肝气,起到防治乳腺疾病的功效。
5、护胃助消化:蒲公英为治疗胃痛之佳品,食滞化热、脾胃湿热、肝郁化火及胃火炽盛等所致的胃脘痛、胀满、呕吐等皆可适用。
1、自己千万别用蒲公英根泡水喝,蒲公英虽然是一味中药,但是它的药性并没有大家想想的那么好。而且病人也不能乱服用药。
2、对于蒲公英根来说并不适合于长期服用。虽然蒲公英用法非常广,在入茶、入药、入食都可以食用,短时间可以食用但蒲公英根并不合适长时间的服用。食用量过多的话会伤到脾胃影响脾胃的健康,会导致胃疼腹部不适的反效果。但是每次控制好用量的话倒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要长期食用蒲公英根的话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1、蒲公英可以泡水喝。方法为取蒲公英10-20g置于杯中,用开水将其浸泡并盖上盖子闷15分钟作用后即可饮用,注意此处所指的蒲公英为干燥的全草,泡水饮用的蒲公英一般不用鲜品,主要是由于蒲公英的种子比较容易散落。
2、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等功效。本品可以直接泡水代茶饮亦或是煎汤服用,但是建议饭后服用,尤其是体质虚弱者,因为恐其苦寒之性会伤及脾胃功能。
1、蒲公英能够治疗妇科外阴炎症以及阴道炎,还有宫颈炎和宫颈糜烂,在出现卵巢囊肿以及乳腺炎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蒲公英进行治疗。因为蒲公英是属于中草药,它最主要的功效就是消肿散结,也可以消炎利尿,并且还可以起到防癌的作用。
2、蒲公英(拉丁学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状,表面棕褐色,皱缩,叶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花葶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瘦果暗褐色,长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3、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4、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叶成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
5、花葶1至数个,与叶等长或稍长,高10~25厘米,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直径约30-40毫米;总苞钟状,长12~14毫米,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10毫米,宽1-2毫米,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0-16毫米,宽2-3毫米,先端紫红色,具小角状突起;舌状花黄色,舌片长约8毫米,宽约1.5毫米,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暗绿色。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长约4~5毫米,宽约1~1.5毫米,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6~10毫米,纤细;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花期4~9月,果期5-10月。
1、炒蒲公英和不炒的口感和寒性强弱不同。
2、蒲公英不炒晒干直接泡茶喝,口感不好,带有青涩味。
3、经过炒制后有效物质在冲泡时更容易析出,口感也明显变好,没有青涩味而且增加了香味。蒲公英经过炒制之后去除大部分寒性,保留药用功效。具备消热解毒、养容美颜等多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