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
2、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
3、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
1、提前浸泡糯米,泡到用手指能轻轻碾碎的程度就可以。量的话大家随意,但是建议一次多做一点,放冰箱冷藏,早上起来煎几片,好吃又方便。
2、浸泡好的糯米洗净,沥干水放入蒸锅内。糯米量大的话,建议分两层或分次蒸,一锅蒸太多的话容易夹生。开大火蒸,水开后计时15分钟。
3、时间到以后,将蒸好的糯米饭趁热取出。倒入一个大一点的盆里,用擀面杖将饭粒捣烂。糯米饭最好的状态是,既要熟透又要颗颗分明。所以最好是用蒸锅,如果用电饭锅煮的话,一定要把控好水的用量,不要加太多水。
4、糯米饭越捣粘性越强,捣至擀面杖和糯米饭之间呈拉丝、粘连状态,就可以了。
5、找一个桃子形状的模具,边缘和底部都刷一层油,方便脱模。
6、然后将糯米饭放进来,压紧实,压平整。蒙上保鲜膜放冰箱,冷藏至定型。
7、将已定型的糍粑脱膜。
8、平底锅或电饼铛刷油,小火将糍粑煎至金黄酥脆。即可出锅装盘。
9、另取一个小锅熬一点红糖水。一勺清水加一勺红糖,大火烧开,熬制表面泡沫密集,糖水变黏稠。淋在糍粑上面,红糖糍粑就大功告成。
1、准备糯米250克,红糖1块,黄豆粉70克。
2、糯米放入盆中,用凉水浸泡约12小时,倒入碗中,放入蒸锅,大火蒸熟,期间开锅,搅拌1到2次。
3、取出后,用擀面杖将蒸好的糯米锤茸,用手掌沾点温开水,将糍粑扯成适合的大小,搓圆,沾上黄豆粉放入盘中。
4、将红糖放入碗中,用开水冲开,最后糍粑淋上红糖水即可食用。
1、清明节做糍粑的一种草叫艾草。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后绿绿的松软的皮儿,豆沙馅心甜而不腻,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
2、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3、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现在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4、现在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1、备好糯米粉。
2、熟花生仁、熟芝麻用搅拌机搅碎。
3、加上粗粒的白糖。
4、馅料混合均匀。
5、糯米粉加适量清水搅拌,揉成面团。
6、烧开一锅水,糯米粉捏成一个个大饼放入锅中,煮至熟透浮起来即可。
7、捞起,沥干水,放入一个不锈钢大盆中,用擀面杖不停搅拌,压、打、捶。
8、搅至糯米团可以拉出长长丝状。
9、表示糯米已经有嚼劲、眼观糯米糊光滑、没有颗粒状,色泽雪白就可以做下个步骤了。
10、干净的面板上撒些干米粉,手也沾些干米粉,取出一部分糯米糊,揪出一个个小糯米团。(和揪饺子剂子一样方法,用刀切也可)。
11、剩下的糯米团用保鲜纸或盖子遮上,保湿。
12、剂子在干米粉上滚一下。
13、压扁,中间压个小窝,放入馅料,包起。
14、全部包好了,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