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维被称为“诗佛”。
2、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1、“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李白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2、李白的生活中时刻有酒相伴。在月下,在花间,在舟中,在亭阁,在显达得意之时,在困厄郁闷之际,李白无处不在饮酒,无时不在深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要有美酒,只要能畅快痛饮,李白甚至可以“认他乡为故乡”。
1、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
2、人物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1]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3、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1、中国早期的指南针也被称为罗盘,由于磁性指向工具常常被置于一个标有方位的地盘之上,因此早期指南针也被称为“罗盘”。今天的社会生活也许不会让人感到指南针的必要性。但正是在指南针的指引下,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海外开辟了一个又一个贸易市场,使近代世界联成一体。正是在指南针的指引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航行需要辨向,但在茫茫的大海上、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中、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人们只能凭太阳和北极星辨向。若是乌云遮住了星空和太阳,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古代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解决了这一问题,尤其为海上远航创造了条件。
2、远古时期中国有所谓“指南车”,它通过齿轮传动使运动车子上某物保持固定指向。指南车纯粹是一种机械装置,与指南针没有什么关系(除了均为指向工具外)。指南针的基本原理是磁针的指极性。中国人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就已认识到这一点。《韩非子·有度》中提到“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表明那时已经有了磁性指向工具,而且被称为“司南”。公元1世纪初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有关于司南的详细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表明司南的形状象一把汤匙,有一根长柄和光滑的圆底。司南由磁石制成,静止时长柄所指方向为南方。司南可能是最早期的指南针。由于磁性指向工具常常被置于一个标有方位的地盘之上,因此早期指南针也被称为“罗盘”。